世界大多数光芒需要沉淀—《艺坛追光——我与<光明日报>四十年》

楠熙看文学 2024-11-17 04:22:16

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从1980年到2024年,从上海到四川再到北京等地,仲呈祥先生在文艺评论领域用40余年的时光,160篇左右的内容记述了中国从新时期到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历程。

2024年11月1日晚七点,仲呈祥《艺坛追光——我与<光明日报>四十年》新书分享会在北京SKP 4F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牛梦笛出席了活动,活动由作家出版社编辑、本书责任编辑陈亚利主持。

阎晶明:

“艺坛追光”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束光

我认为这本书不单单是仲老师个人的作品集,也远远不是他跟一家媒体之间的一个长达40年合作的总结。事实上,在这本书里面是可以看出一段历史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可以作为一种教材,或者至少是作为一种教辅的读物,来面向广大青年学子。对于电影、电视剧的评论、理论的研究,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弥补作用。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理论的阐述也非常到位,而且确实有守正加创新的特点。像这样一种既跟现场结合,又在理论上得以发展,论述上面又有见地的著作,非常有必要推荐给学生。

此外,仲先生作为一名文艺评论家,这么多年备受尊敬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真”,文艺批评要说真话,讲道理,就像书中所说: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这也是我们治学、工作要坚守的原则。

康伟:

仲老师追求的是学术之光、生命之光

40年来,仲老师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学术架构、学术理想,不曾动摇和改变,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清晰地浮现出一位严谨、宽厚的文艺评论家形象,我认为这来源于作者的定力,就是他对科学的文艺评论观的追求: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美以塑像,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这其中有宏观的政策把握,也有学术要求,还有一种职业操守和创新精神。书中也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文艺评论的知识体系建设,呈现了文艺评论的专业工作者和媒体的合作互动。《光明日报》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为构建文艺评论这样健康、丰富的生态和发掘优秀作者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仲先生真的是在追光,具体来说是追逐《光明日报》,但这个光我相信也是他的学术之光,他的生命之光,以学术来丰盈自己的生命,同时他觉得这是一种乐趣和幸福,让我们后辈也能体会到读书的幸福。

颜慧:

守正的作品自身就携带着光芒

仲呈祥先生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多年来笔耕不辍,这部书中编选的160篇文章视野开阔,涉及文学、影视、戏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从中我们能够大致梳理出近四十年来中国文艺发展历程中一些重要作品、重要文艺思想、重要创作动向,乃至中国文艺创作的总体发展趋势,很多文章剖析深入、见解独到,引人深思,对研究当代文艺思潮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们能够读到,作者的文艺批评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的立场,强调文艺的人民性,善于从文艺政策和文艺批评标准的理论思维上廓清认识,代表了主流的文艺观、价值观,体现了包容开放、博采众长的治学方法,也体现了他一直强调的“说真话,抒真情,求真理”。有人说仲先生的文章自带光芒,这光芒或许也来源于作者的自身追求。

牛梦笛:

本书大致记录了中国文艺发展的历程

从仲先生的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影视、文学作品等发展的脉络。不论是一开始的首届飞天奖的评奖,还有到现在的对于电视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体会和理论的总结,从通俗轻松的文字里面可以看到仲老师一直在推动影戏剧、影视学学科的进步。

这些文艺评论文章,为做文艺评论,特别是对电视剧评论、影视评论,电视剧、影视戏剧、影视学学科的莘莘学子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当下互联网评论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我们很需要仲老师这样的专业精神,他讲真话的、述真情,求真理的过程是通过日日夜夜的一个积累来实现的。在面对现在影视评论和文艺评论困惑迷茫的时候,应该看看前辈们是怎么样去做影像文本的分析,是怎么样通过影像文本才能够到达文字文本。这一点其实是激励着后辈,告诉我们具体应该怎么样写评论文章,是仲老师身上的光影响着周围的人。

仲呈祥:

说真话、诉真情、求真理,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认为做人一定要抱定宗旨,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且能够对社会有益,那么自己就为之奋斗,心无旁骛,一直坚持走下去。其中的宗旨就是跟上时代的脚步,为人民服务,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一辈子做一件事不见得很容易。另外,也要有定力,坚持真理,不为现在网络上充斥的让人眼花缭乱内容所迷惑,自己要对其有所辨别。还要充分重视报刊这个阵地对自己的培养,我在《光明日报》艺坛追光的春秋,也是自己培根铸魂的历程。报刊是我学习进步的重要阵地。在从事文艺批评的过程中,要坚持真理,不能人云亦云,不要跟风,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从我和我周围人的交往相处经验来看,很多人都把买书、读书当作一个爱好,我的体会是,人类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第一流的精神产品都在书籍文化里。事实上,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我们也需要学点哲学、史学,以此来丰富提升自己。

几位嘉宾和仲先生从文艺评论的角度,分享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仲先生对事业的热爱,对学术的认真,也启发我们后辈如何从事、对待理论研究。随后嘉宾跟现场读者朋友进行了热切的交流,本场活动轻松愉快,圆满结束。

作品简介

《艺坛追光——我与〈光明日报〉四十年》,是作者自上世纪80年代到当下,四十多年对文艺界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方面的评论结集,是对自己培根铸魂精神历程的复现。力求记录新时期、新时代文艺发展的轨迹,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艺发展的面貌。其内容涉及的体裁多样化,从小说、电视剧本、电影、话剧、戏剧的评论到对颁奖活动、文化思潮的感悟再到对前辈、恩师的感谢、怀念等,通过对作品的细读与再解读,客观中肯地评论,希望对文艺发展能够有所助益,也从中看到文艺界辛勤耕耘、代代相传的文人风骨。

0 阅读:1

楠熙看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