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周恩来接见项堃席间下令:给你们夫妇3000元,帮我做件事

幕夜白历史 2024-11-10 03:14:21

1942年周恩来接见项堃席间下令:给你们夫妇3000元,帮我做件事

重庆,1942年的一个清晨,雾气还未散去。项堃正在后台化妆,准备演出,一个神秘人突然来到他身边,轻声说道:"周副主席要见你。"这个消息让这位默默无闻的小演员震惊不已。当天下午,在一间简陋的茶室里,周恩来见到了项堃和他的妻子阮斐。谈话间,周恩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钞票,轻声说:"给你们夫妇3000元。"话音未落,他又补充道:"不过,你们得帮我做一件事。"究竟是什么样的任务,让周恩来亲自出面,还要支付如此巨额的经费?这对年轻的艺术家夫妇,又将如何完成这个特殊的使命?

一、戏剧人生:项堃夫妇的艺术之路

1935年的上海,正值戏剧界蓬勃发展之际,年轻的项堃刚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那时的他,与其说是一个演员,不如说是一个满腹抱负的美术设计师。项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华电影公司做美术设计,每天的工作就是为各种舞台剧设计布景和道具。

机缘巧合下,一次演出临时少了一个配角,导演看中了项堃清秀的外形,让他临时顶替。谁知这一演,竟让项堃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方向。从此,他开始跑遍上海大大小小的剧团,争取任何可能的演出机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后,项堃随着中华电影公司辗转来到重庆。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怀抱艺术理想的阮斐。阮斐是四川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不仅能演戏,还精通钢琴和声乐。两人在排演《雷雨》时相识,阮斐饰演四凤,项堃饰演周萍。

1938年春天,项堃和阮斐在重庆军民合演的《保卫卢沟桥》中分别担任男女主角。这部作品讲述了七七事变期间,北平市民奋起抗日的故事。演出结束后,一位老先生特意来到后台,称赞两人的表演真实感人。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位老先生就是著名戏剧家熊佛西。

在熊佛西的引荐下,项堃和阮斐加入了重庆青年艺术剧社。这个剧社虽然规模不大,但汇聚了一批有志青年。他们白天排练,晚上演出,经常到各个兵工厂、学校进行慰问演出。

1940年冬天,项堃和阮斐在国泰戏院演出了《万世师表》。这部戏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最终归来培养人才的故事。演出结束后,两人在后台互相祝贺,项堃突然拿出一枚简单的铜戒指,向阮斐求婚。就这样,他们在战火纷飞中组建了小家庭。

婚后的生活并不轻松。两人挤在重庆较场口的一间小屋里,房子漏雨,但他们依然坚持排练。那时候,重庆经常遭到日军轰炸,每当警报响起,他们就和其他市民一起躲进防空洞。但只要轰炸一结束,两人就立即赶回剧场,继续排练。

1941年,项堃和阮斐创作了话剧《江城子》,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抗战中觉醒的故事。这部作品在重庆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引起了地下党组织的注意。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让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

二、秘密任务:周恩来的特殊委托

1942年3月15日清晨,重庆的雾气还未散尽。正在国泰戏院后台准备的项堃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纸条,上面写着要他即刻前往较场口一处茶馆。当时的重庆,茶馆是文人雅士聚会的重要场所,也是地下工作者接头的理想地点。

项堃赶到茶馆时,发现一位老熟人正在等他。这位老熟人是重庆文化界的活跃分子李明,他告诉项堃,周恩来要见他。这个消息对于一个普通演员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当时的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正在重庆从事统战工作,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当天下午三点,项堃带着妻子阮斐来到了较场口附近的一间普通民居。周恩来正在二楼的一间简陋房间里等候。房间里只有一张方桌和几把竹椅,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周恩来身着灰色中山装,正在翻看一份文件。

寒暄过后,周恩来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此次见面的目的。他提出要项堃夫妇组建一个新的剧团,名为"中华剧艺社"。这个剧团表面上是民间组织,实际上将成为统战工作的重要文化阵地。周恩来特别强调,剧团要以演出抗日题材的话剧为主,同时也要兼顾其他文艺形式。

周恩来从口袋里掏出三千元法币,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解释说,这笔钱是剧团的启动资金。但更重要的是,他交代了三个具体任务:第一,要在重庆各界募集更多的演员和工作人员,扩大剧团规模;第二,要创作和改编具有现实意义的剧目,通过艺术形式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第三,要深入军营、工厂和学校进行慰问演出,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影响力。

会面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期间周恩来还询问了项堃夫妇在重庆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当前文艺界形势的看法。临走前,周恩来特别叮嘱,剧团的工作要注意保密,不要引起特务机关的注意。

三天后,项堃和阮斐在沙坪坝租下了一间旧仓库作为排练场地。他们立即着手筹备新剧团的组建工作。通过在文艺界的关系网络,他们很快就联系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演员。其中包括从上海逃难来渝的知名演员张志方,以及重庆本地的青年演员李小梅等人。

为了掩人耳目,剧团以排演传统剧目为名,暗中准备抗日题材的新剧目。他们将仓库分成三个区域:一个用于日常排练,一个用作道具室,还有一个小隔间则用来秘密讨论剧本创作。每次创作会议,都由阮斐在门口放哨,以防特务突然闯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中华剧艺社开始着手排练他们的第一部作品《江南烽火》,这是一部讲述抗日游击队的话剧。项堃和阮斐白天排练,晚上则在煤油灯下修改剧本。他们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既要表达爱国主题,又不能过于露骨地引起当局注意。

三、首演风波:剧团的第一次考验

1942年4月初,中华剧艺社的第一部作品《江南烽火》已经排练完成。项堃和阮斐决定在重庆国泰戏院进行首演。演出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在重庆文化界引起轰动。一来是因为这个新成立的剧团班底实力雄厚,二来是因为抗战题材的话剧在当时极具吸引力。

演出前三天,一个意外事件打乱了剧团的部署。饰演女主角的李小梅突然失踪。经过打听才知道,李小梅的父亲是国民党军统的一名中层官员,得知女儿参与"可疑"剧团后,立即将其召回家中软禁。这个突发事件不仅让首演陷入危机,更让项堃夫妇意识到了潜在的政治风险。

就在剧团一筹莫展之际,阮斐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接替李小梅的角色。虽然时间紧迫,但阮斐凭借扎实的表演功底,仅用两天时间就将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她饰演的江南女教师陈雪梅,从一个单纯的知识分子蜕变为坚强的抗日战士,演技细腻传神。

首演当天,国泰戏院座无虚席。观众中既有普通市民,也有不少文化界名流。但项堃注意到,戏院里还混杂着几个形迹可疑的人,他们不时地在记录着什么。演出进行到中段时,突然有人大声喊道:"着火了!"观众顿时骚动起来。

项堃立即意识到这是有人故意捣乱。他和几名演员迅速走到台前,一边安抚观众情绪,一边组织秩序。阮斐则带领后台工作人员仔细检查,确认根本没有火情。虚惊一场过后,演出得以继续进行。这场闹剧反而增加了演出的感染力,当陈雪梅在剧中高呼"抗日救国"的口号时,全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演出结束后,几名军统特务借故找茬,要求检查剧本内容。项堃出示了早已准备好的"备案版本",这个版本经过特殊处理,将一些敏感的台词和情节做了技巧性改动。特务们检查后没有发现问题,只得悻悻离去。

这次风波之后,项堃夫妇更加谨慎。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演员排练时分组进行,重要文件统一由阮斐保管,联络工作则通过暗号进行。同时,他们也在剧本创作上更加注重艺术性的包装,将政治内容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江南烽火》的演出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这部话剧在重庆各大剧院轮番上演了二十多场,累计观众超过一万人。每场演出结束,都会有观众留下来与演员们讨论剧情,探讨抗战形势。

这次成功的首演,不仅证明了中华剧艺社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周恩来交待的任务——通过艺术形式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影响力。项堃和阮斐也在这次考验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深入基层:走进军营和工厂的演出生活

1942年5月,在《江南烽火》取得成功后,项堃和阮斐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带领剧团深入重庆各地的军营和兵工厂进行巡回演出。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极其落后,而且战时环境下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

剧团的第一站是位于北碚的一个兵工厂。为了适应工人们的作息时间,演出安排在午休时分进行。工厂的礼堂简陋,没有专业的灯光设备,甚至连像样的舞台都没有。项堃和团队成员用木板搭建了一个临时舞台,阮斐则把自己的红色围巾改造成了幕布。

在这样的条件下,剧团精心准备了一个短小精悍的节目《铁锤与枪》。这是一个讲述兵工厂工人如何克服困难,为前线生产武器的故事。演出时,工人们就坐在简陋的木凳上,有的甚至直接站着观看。当看到剧中描写的场景与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相似时,许多工人激动地站起来鼓掌。

接下来,剧团来到了歌乐山下的一个军营。这里驻扎着刚从前线撤下来休整的部队。军营的伙食很差,但官兵们还是把最好的粮食留给了剧团成员。为了表达谢意,阮斐特地创作了一首《战士之歌》,在演出结束后教给了官兵们。这首歌后来在军营里广为传唱。

在北碚、歌乐山的演出获得成功后,剧团开始向重庆周边的区域扩展。他们前往了合川的兵工厂、江津的军需仓库,甚至还到达了偏远的涪陵军营。每到一处,项堃都会根据当地特点修改剧本,使故事更贴近观众的生活。

有一次,剧团在南泉的一个弹药库演出。演出正进行到关键时刻,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观众和演员们不得不跑进防空洞。但即使在防空洞里,演员们仍然即兴表演,用说书的方式把剧情讲完。这种特殊的演出形式,反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江津的一个军需仓库,剧团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挑战。由于保密需要,他们不能使用任何道具和布景。项堃临时改编了表演方式,采用哑剧的形式,用肢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剧情。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出人意料地受到欢迎,甚至有军官建议他们创作更多类似的节目。

一个月的巡回演出结束后,项堃和阮斐整理了演出日记。统计显示,他们一共完成了28场演出,观众超过8000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了文艺小组的火种。有些工厂的工人开始自发组织业余剧团,一些部队也成立了文艺宣传队。

这次巡回演出的经历,让剧团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演出经验。他们不仅锻炼了应对各种困难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了军民的生活状况。这些真实的体验,为他们后来创作更多优秀剧目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五、隐秘的战线:剧团的地下工作

1942年下半年,中华剧艺社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除了公开的演出活动外,项堃和阮斐还开展了一系列秘密的地下工作。他们的剧团成为了传递情报和联络进步人士的重要渠道。

每次演出,剧团都会散发节目单,这些看似普通的纸张实际上暗藏玄机。项堃利用特殊的油墨在节目单上印制了隐形文字,这些文字只有在特定溶液的处理下才能显现。通过这种方式,重要的情报得以在各地流转。同时,剧团的道具箱也经过特殊改装,暗格里可以藏放文件和物品。

9月的一天,剧团在沙坪坝演出时,一位自称是观众的年轻人递给阮斐一封信。信中提到在南岸区有一批进步学生被特务监视,需要帮助转移。阮斐立即安排这些学生以实习演员的身份加入剧团。在随后的巡回演出中,这些学生被successully护送到了安全地带。

为了掩护地下工作,剧团不断推出新的剧目。他们改编了《渔家女》这样的民间故事,表面上是讲述普通百姓的生活,实际上却暗含着革命的信息。演出期间,台下的联络员可以借着给演员送花的机会,完成秘密接头。

10月中旬,一个更大的考验来临。剧团接到通知,说有一批重要的地下党文件需要从重庆转移到川东。项堃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宣布剧团要排练一部新戏《乱世佳人》,需要采购大量的古装戏服。这些戏服的夹层里,就藏着需要转移的文件。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项堃和阮斐制定了详细的预案。他们将整个剧团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正常演出,吸引特务的注意力;第二组携带真正的文件,走偏僻路线;第三组则携带假文件,故意暴露行踪,引开可能的追踪者。

在这次行动中,剧团遭遇了一次突然的检查。在南温泉的一个检查站,特务要求检查道具箱。就在这危急时刻,阮斐机智地表演起了晕倒。混乱中,负责转移文件的成员已经悄然通过了检查站。这批文件最终安全送达目的地。

随着工作的深入,剧团也在不断扩大影响力。他们在各地建立了文艺小组,这些小组表面上是业余演出团体,实际上成为了地下工作的联络点。通过这些网络,大量进步青年得以互相联系,形成了一个隐蔽但有效的情报传递系统。

11月底,项堃收到一封来自周恩来的密信。信中除了肯定剧团的工作外,还提醒他们要特别注意安全。根据这个提示,剧团进一步完善了联络方式。他们开始使用剧本中的台词作为暗号,通过不同的表演方式传递不同的信息。

到1942年年底,中华剧艺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地下工作网络。他们不仅完成了文艺演出的表面任务,更在隐秘的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以演出为掩护的剧团,成功地在国统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抗日统战阵地。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