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日,伪装成记者的杀手孙凤鸣,不见蒋介石出来,吞下的鸦片也已发作,他掏出藏在相机中的手枪,向汪精卫冲去连开三枪。 当时,南京中央党部召开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孙凤鸣混在记者堆里,胸前挂着晨光通讯社的记者证,手里攥着一台假相机 —— 没装胶卷,里面藏了一把左轮手枪和三颗子弹。 行动前他已吞了鸦片,这会儿鸦片劲儿上来,喉咙又苦又干,眼睛却没离开过会场。 三天前,他专门找过华克之。当时把妻子崔正瑶托付给对方,还特意叮嘱:“我要是没回来,你一定得送她去香港,别让她受委屈。” 直到现在,妻子临别时的眼神,还在他脑子里转。 说起来,晨光通讯社根本不是真的新闻机构。是华克之、张玉华、贺坡光几个人一起办的,真实目的就一个 —— 暗杀蒋介石。 这不是孙凤鸣第一次等机会。早在 1934 年 12 月国民党开大会时,他就凭着记者身份混进去过。 可那次现场太乱了,各路政要匆匆忙忙就离场,他根本没找到下手的时机,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到了 1935 年春天,他们又把目标盯在了庐山军官训练团 —— 蒋介石常去那儿。 可那儿的安保严得吓人,山口的哨兵每半小时就换一次岗,别说靠近蒋介石,连他每天走哪条路都摸不清楚,最后只能放弃。 这次四届六中全会,他们早就摸透了流程 —— 开幕式结束后,所有委员要集体合影。 对孙凤鸣来说,这是第三次机会,他心里早做好了准备,绝不能再错过。 上午 9 点,合影准时开始。孙凤鸣盯着前排的位置,一眼就看见汪精卫站在正中间。 可他最想找的人 —— 蒋介石的位置,是空的。 他赶紧悄悄问旁边的人,才知道蒋介石说自己 “身体不舒服”,已经回大礼堂休息了。 孙凤鸣心里 “咯噔” 一下,手不自觉地摸向大衣内袋,那里藏着行动的关键。 这时候,他突然想起行动前一晚,华克之跟他说的话:“要是到时候老蒋没出现,就转刺汪精卫。 这人跟日本人签了妥协协定,也是个卖国贼,杀了他一样解气。” 就在相机闪光灯 “咔嚓” 一声亮起来的瞬间,孙凤鸣突然从记者群里冲了出去。 他右臂猛地一甩,把藏在相机里的左轮手枪抽了出来,动作又快又狠。 枪口直接对准汪精卫,同时大声喊:“严惩卖国贼!” 声音特别响,整个会场都能听见。 第一枪打在汪精卫左臂,血溅到旁边委员的西装上;第二枪打穿他的左脸颊,碎骨嵌进颧骨;第三枪射进他的脊椎,汪精卫闷哼一声,倒在地上。 现场立刻乱了。张静江腿脚不好,摔在地上;孔祥熙钻进汽车底盘;张继从背后抱住孙凤鸣的腰;张学良一脚踢飞手枪。 卫士们反应过来,举枪就射。孙凤鸣中了好几枪,踉跄两步,倒在血泊里。 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冲过来,抓住蒋介石的衣袖喊:“你不想让汪先生干,明说就行!为啥要下毒手?” 蒋介石脸色铁青,转身对戴笠厉声说:“限期破案,一个都不能留!” 后来搜孙凤鸣的尸体,只找到几枚毫洋和一枚鸦片烟炮 —— 大家这才知道,他早做好了死的准备。第二天凌晨,32 岁的孙凤鸣因伤重去世。 汪精卫被抢救回来,可脊椎里的子弹取不出来。1944 年,他在日本名古屋去世,医生说,死因是这颗子弹引发的骨髓肿。 戴笠很快查到晨光通讯社。当时华克之化名 “胡云卿”,在南京陆家巷 23 号设了据点。特务连夜抓人,晨光社成员大多被捕。崔正瑶受了酷刑,也没泄密,最后含冤死在牢里。 华克之侥幸逃脱,辗转到了延安。1937 年,毛泽东接见他,说:“杀一个蒋介石,还会有千万个。救中国要靠群众革命,这才是根本。” 后来,华克之加入华南情报局,成了红色阵营的骨干。 这场刺杀还扯出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蒋介石和汪精卫本来就有积怨,事后猜忌更深 —— 汪精卫说 “老蒋是借刀杀人”,蒋介石在日记里写 “这事跟我无关”。 当时舆论都盯着蒋介石,直到戴笠把王亚樵定为 “幕后黑手”,争议才暂时压下去。 明眼人都清楚,孙凤鸣他们不是简单复仇。他们是看不惯国民党高层对日本妥协、老百姓受苦,才豁出性命做事。 可惜孙凤鸣没完成刺杀蒋介石的目标,崔正瑶也白送了性命。而汪精卫后来投靠日本,成了汉奸,落得千古骂名,也算罪有应得。 1935 年这场刺杀案,是民国史上绕不开的节点。它暴露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更让人们记住:那个动荡年代,有一群普通人愿为家国大义赌上性命。 他们的勇气,到现在都值得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