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阅兵,踩红线,日德越来越猖狂,战败国为什么要挑战中国? 最近两件事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却透着一股不寻常的默契。一件是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满世界地呼吁欧洲和亚洲国家,别去参加中国的九三阅兵;另一件是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近期跑到东京,对着中国指手画脚,提了三项要求。 这可不是简单的外交小摩擦。说白了,这是德国和日本在全球秩序大洗牌的当口,联手上演的一出“国家正常化”双重奏。 它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彻底摆脱“战败国”这个历史封印,而手法分两步走:一边改写历史叙事,抢占道德高地;一边加紧军事和法律松绑,重建实打实的国家权力。 想翻身得先把名声给洗了。这是一场争夺话语权的战争。日本政府可不只是嘴上说说,那560亿日元的全球“形象美化”预算不是白花的,从2015年就开始布局了。 他们把中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硬是贴上“反日”的标签,想从根子上否定这场阅兵的正当性。 连词儿都得换。什么“投降”,不存在的,那叫“终战”。日本首相石破茂和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等高官,就在8月15日那天,大摇大摆地集体参拜二战战犯。 对岸的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也跟着附和,甚至禁止公职人员参加阅兵,气得国台办怒斥其为“民族败类”。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就更绝了,专挑8月17号这个节骨眼,跑到东京和日本外相岩屋毅会面。他抛出的那三条要求,不准“支持俄罗斯”、不准管制稀土、不准捍卫领土主权。 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就是要在阅兵前制造新的热点,用当下的冲突来掩盖历史的反思,把国际舆论的聚光灯从自己身上挪开。 更狠的招数是釜底抽薪。日本今年3月直接宣称,构成战后秩序重要基石的《中日联合声明》,根本不具备法律约束力。这等于是在亲手拆掉绑在自己身上的历史责任枷锁。 光动嘴皮子当然不够,真金白银的硬实力才是底气。叙事战争的背后,是两国玩命推进的实体化建设。 德国人玩了一手高明的法律操作,今年3月直接修订《基本法》,给国防开支开了个后门,绕过了那个叫“债务刹车”的紧箍咒,这下军费可以随便花了。 国家架构也在重塑。德国早在2023年6月就发布了史上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还计划在今年8月底成立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 曾经的总理默茨高呼“德国回来了”,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整个国家的治理思路,正从过去的“克制”,转向主动出击的“综合安全”。 借口都是现成的。德国那边借着俄乌冲突,大肆渲染“俄罗斯威胁论”,顺理成章地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武器,疯狂扩充军备。日本这边则天天念叨“中国威胁”,把台湾、钓鱼岛、南海这些议题当成修宪扩军的万能钥匙。 他们还拉帮结派,搞自己的“小圈子”。德日两国在半导体和关键矿物供应链上走得很近,就是要建一个把中国排除在外的产业链。 日本右翼势力更是想推动“亚洲北约化”,捆绑美国和它的盟友,虚张声势,多说少做,既能捞到好处又避免真的擦枪走火。 所以你看,这盘棋下得很大。外交上的高调叫板,其实是在为内部的权力重构打掩护。最终的目的,不仅是想扔掉历史包袱,更是要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洗牌中,抢占和自己经济体量相匹配的权力与利益,那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子,他们可都盯着呢。 不过这条路真的走得通吗?特朗普选择在阅兵当天会见波兰新总统,印度总理莫迪也只参加上合峰会,这似乎给了他们一些鼓舞。 但别忘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等一大批国家领导人,已经确认出席中国的阅兵式。 这表明守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秩序,在国际上依然是强大的共识。 德日走的这条路,到底是通往大国复兴的捷径,还是在危险的钢丝上跳舞?历史,很快会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