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了的岁月,别了的青春,回忆起在汾阳中学校学习的片段,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的时间了。
回忆汾中的学习生活,是为了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记住他们是为了明白我们曾经怎样在汾中走过,讲述他们是为了让现在的孩子们了解一下那时候学习生活的片段。
当时铭義中学校门
当时铭義中学校门
曾经汾阳中学的正门
曾经汾阳中学的正门
现在汾阳中学正门
现在与当时汾阳中学大门位置
记忆深处,虽然那时候在汾中学习的时间比较短暂,但却是使我受益匪浅的一段经历。那时候的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往事,每每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千,令人回味无穷。
当时铭义中学校训
20世纪1965年的新学年,我考上了山西省汾阳中学校。
清康熙中期,汾州府知府创建“棠荫书院”,后易名“西河书院”,由当时汾州府所属8县(汾阳、孝义、平遥、介休、石楼、离石、临县、永宁)合办。原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员、解放后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的冀贡泉先生(原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的父亲)曾就读于此。1902年后易名“西河学堂”,所学课程也由“策论”、“诗赋”改为经学、史学、西史、地理四门,后增设体操课。1906年,在当时以改革旧政为宗旨的“新汾学社”的倡导下,西河学堂被改组为“汾州府中学堂”,从而拉开了百年汾中的帷幕。
说起汾阳中学校,他与美国卡尔顿大学,以及美国前任驻华大使恒安石先生还是源远流长。
汾阳中学校的前身是清朝晚期,1899年由美国卡尔顿大学基督教公理会创建的“汾阳铭义小学”,在此基础上1906年又由当时的汾州府创建成了“汾州府中学堂”。
而1915年又由美国卡尔顿大学基督教公理会利用庚子赔款创办成教会学校—“铭义中学”,由美国人恒慕义先生担任了第一任校长 。
1948年,汾阳解放。1949年3月15日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将汾阳铭义中学,汾阳私立河汾中学,介休中学,孝义中学,孝义尊德中学,文水中学六所中学合并组建成“山西省省立汾阳中学校”。
美国恒慕义先生担任了第一任校长
图片说明: 恒慕义(Arthur William Hummel,1884年3月6日-1975年3月10日),山西汾州(今汾阳)铭义中学首任校长,美国公理会教士,著名汉学家,职业外交官,美国第二任驻华大使恒安石的父亲。
1925年4月恒慕义(左一)与朋友重走中国丝绸之路
1965年汾阳有演武镇中学校,杏花村中学校,三泉镇中学校等。汾阳中学校在当时的几个中学校中,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校园环境,教学质量都是最好的。而且在周围的县里也是名声在外,好评如潮。
记得那年新学年开学的时候,我父亲给我借了邻居的一辆旧自行车,我自己带上行李,和几个同村的同学相跟上,骑着自行车去汾阳中学校报到上学。
一进汾阳中学校,就有我们班城里的同学帮助我们报名,认班级,认宿舍,熟悉校园环境。
我被分配到汾阳中学初中九十二班,宿舍是汾阳中学二楼,就是原来从二府街那个方向,走原来汾阳中学正门,一进校门正门对面差不多有百十来米,就是我们的宿舍。
私立铭义中学概览 冀贡泉题 (民国二十六年)
河汾中学校歌
河汾中学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歌
一进校门正门对面差不多有百十来米,就是我们的宿舍 汾中二楼
民国26年铭义中学校务会
私立铭义中学概览 序言(民国二十六年)
汾阳中学校园一角 月亮门
那时候到汾中是从原来指挥街,二府街那个方向才能进入。
从二府街的尽头进了汾中正门,正门南边是收发室。
记得那时候,曾经有一个时间段收发室是由当时一个姓赵的所谓右派分子老师(赵明锐,妻子是汾阳安头村一个姓赵的女子),在那里负责分发书报杂志信件等。
赵老师高高瘦瘦的个头,文文弱弱,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好像是南方人吧,说话低声细语,老是唯唯诺诺的(可能是与他的右派身份有关吧)。
正门往西是一条五六米宽的笔直甬道,两边绿树成荫,中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丁香花,蔷薇花花圃。
正门北边四五十米就是汾中各个班级的教室,一共五排,每排四个班,中间有五六米宽的走道,道路两边各有两个教室相靠而立。两行五排共二十座土木结构的标准教室。
原时任学校董事长王景文先生
教室的西边有一个敞开的院子是学生食堂,北面正房是伙房兼饭堂,一溜南房是炊事员宿舍以及司务长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南房的屋顶上,挂有一座汾阳独一无二的大铜钟,上面还铸有皇帝万岁什么的,据说是明朝正德年间当时汾州府重修关帝庙时候便有了。
汾阳中学大钟的某个时间段
那座大钟敲响起来,那真是声音洪亮,震耳欲聋;“噹,噹,噹”的钟声离汾阳城十几里路都能听到,可惜在“文化革命”中的1966年的秋天被狂热无知的红卫兵砸烂了。
记得那时候的司务长姓常,高高的个子,胖胖的身材,经常是笑嘻嘻的,炊事员一个姓朴,也是高高的个头,还有一个是中等个头,胖胖的,好像是孝义人。
时任校长的孙秉乾先生和时任教务主任
靠学生食堂,有一个澡堂浴池,可供教师,学生们轮流洗澡,旁边还有一个茶炉开水房,工友师傅是郭全友,负责给教师,学生们随时提供开水等等。
学生食堂再往西边,就是汾中学校图书馆了,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同学们可以办一个借书证,借阅图书馆里的各类图书。
汾阳中学早期的图书馆
图片摘自薛树立 吕雅丽与其舅马玉藻等留影于汾中图书馆。(马玉藻 前排左一)
图书馆西边是大操场,那个大操场好像是一圈就是800米,那时候做广播体操,一般田径运动大都是在大操场上。
民国时期的汾阳中学西北角上的大操场
民国时期的汾阳中学学生在大操场上军训
大操场北面是学生宿舍,也就是汾中一楼,是女生宿舍,大操场南边是汾中二楼,学生宿舍。
大操场西边有一个简易木栅栏大门,是当时汾中的后门,也就是现在汾中学校的正门。那时候我们经常从那个简易木栅栏大门攀爬出去,到当时的汾阳汽车站对面的饭店里(一个类似于地下坑院的简陋饭店)买一些食品。
大操场的西边至学校的最南边是当时还存在的汾阳城墙,一楼的北面也是城墙。特别是当时学校西北角那里的城墙,外城墙还比较保存完好,高高的城墙,蓝蓝的大城砖,有的地方还有一些城垛,马面。从当时的太汾公路过来一望,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从学校最西南边的城墙起,经过学校整个西边,到学校最东北角上,紧靠汾阳医院的西北角上,差不多有好几华里,那时候的城墙,还是较完好的。
记得那时候城墙上边还建立有航空标志。下午我们上自习课的时候,经常从大操场的西边角上,爬到城墙上去自习,玩耍。站到了高高的城墙上,极目远眺,汾阳的冯家庄,宏寺,西门,西关,北关,北关园等等地方历历在目,尽收眼底,远处的子夏山也是看得清清楚楚。
从原来二府街汾中学校的正门进来,道路南边是教师食堂,再往西南一点有一个小跨院,是学校的总务处。
那时候校园内有十余座中西合璧的楼房建筑,大多是二层,也有少数是三层建筑。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南大楼”,当时好像是因为是危楼,没有住人 。
基督教大教堂
南大楼再南,紧挨的就是隔壁“荣军疗养院”院内的基督教大教堂,那就是当时汾阳最高的地标性建筑了。
学生食堂对面路南有一座大楼叫三楼,也是学生宿舍。三楼南面有一座楼是教学大楼。教学大楼再往西南边还有一座楼,是教导处大楼,教导处大楼西南边,小操场的南边还有一栋比较小一些的楼,那时候叫六楼,记得好像也是一座女生宿舍楼。
汾中教导处楼
我们二楼宿舍南边有小一些的操场,分别是篮球场、排球场、体操场。篮球场上有四五个标准篮球场,体操场上有单杠、双杠、吊环、绳梯、大秋千、体操大铁滚环等体育器械。
再往南边爬上一个坡,又是一个不算太大的操场,操场的西边,有几间房屋是当时的体育器材,以及体育老师的办公室。
恒慕义之子恒安石夫人在汾中
不知不觉离开汾阳中学五十多年的时间了,虽然时间久远但在那里学习生活过的情景还如昨日般地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汾阳中学建校100周年庆典
那时候班主任及各科任老师和同学们名单;
班主任及各科任老师;
班主任;房兆良老师(我们演武村人),教代数课(那时候数学叫代数); 语文课刘学仁老师;地理课左尔胜老师;英语课罗玲玲老师,后来王中孔老师;书法课贾介眉老师;音乐课冯幼兰老师;生物课汪惠老师;体育冯育孔老师;政治课任承柱老师;
全班同学共计56位。
唐德芝,冯彩琴,田秀芳,杜冠卿,王志端,姚万英,陈丽珠,雷春联,吕秀琴,陈俊卿,王金环, 王春兰,冯金娥,冯孝玲,郭建华,林娜,任玉梅,王海娥,李亚萍,王秀珍,席桂卿,雷生英, 李宏明,许平,赵鸿友,穆嘉琪,孙士伟,孙士俊,任志贵,王树高,高虎,马连节,廉福云, 李益勤,常存棣,何利潮,田根源,刘成生,任益平,李振伟,王连成,王清泉,成维义,郭志峰,吕成龙,王建国,陈琳,温甘生,杜又雄,王中联,王雁玲,候小英,李新兰,孔全香,雷富龙,任承志。
1993年10月8日同学们聚会 照片上男同学23位,女同学22位,共计四十五位同学
(附录)汾阳铭义中学南迁;
肖丁:这是汾阳铭义中学的老照片,现在铭义中学已经改名为汾阳中学,最近在整理关于汾阳中学的资料时,找到了这些相关的老照片。
铭义中学南迁
铭义中学南迁
1915年,华北基督教公理会就在汾阳中学校址上创办了“铭义中学”,校长由美国牧师恒慕义担任。
1938年日军占领汾阳后,铭义中学迁至四川金堂县,副校长瑞宝罗在学校迁移途经延安时,曾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
副校长瑞宝罗在学校迁移途经延安时,曾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
日军入汾后,在汾阳铭义中学旧址上成立了“汾阳初级中学”,部分没有随铭义中学迁移的教职工继续在此教学。抗日战争结束后,铭义中学在原址上恢复。这一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两个铭义中学,一个在四川金堂,一个在山西汾阳。 1927年,学校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束缚,设立“女部”,实现了男女合校。当时,学生思想活跃、开放,平等、自由。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汾阳城。1949年3月15日,人民政府将铭义中学、河汾中学、介休中学、孝义中学和文水中学合并,成立了“山西省立汾阳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