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沈醉被批准带女儿赴香港探亲,一身中山装被司机嘲笑土老帽

点点读历史 2024-11-17 02:45:21

标题:80年,沈醉被批准带女儿赴香港探亲,一身中山装被司机嘲笑土老帽

引言:

1980年的香港,繁华依旧。一位身着中山装的老人带着女儿踏上了这片昔日熟悉的土地。这位老人,曾是让国民党高层都倚重的军统要员,也曾是让共产党严密关注的重要囚犯。此时的他,却像个"乡下来的土老帽",在香港街头显得格格不入。谁能想到,三十年前他在这里还是呼风唤雨的大人物。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探亲,还藏着一个让人感慨万千的家庭故事。这位老人是谁?他为何能在那个特殊年代获准出境?在香港,等待他的又将是怎样的重逢?

一、从囚徒到委员:沈醉的人生转折

1947年的云南,军统局云南站迎来了新任站长沈醉。当时的他,凭借着敏锐的情报分析能力和出色的组织才能,很快就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情报工作经验。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49年12月,随着解放军进军云南的步伐加快,一些军统内部人员选择了起义。沈醉被这些起义人员软禁。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当解放军正式进驻昆明时,沈醉成为了重点关押对象。

从昆明到重庆,再到北京,沈醉在不同的监狱间辗转。这期间,他经历了严格的审讯和改造。1960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到来——沈醉获得特赦,重获自由。组织考虑到他的特殊背景和专业知识,将他安排到中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担任文史专员。

然而,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政治风暴再次将沈醉卷入。他再次被关进监狱。这一次的牢狱之灾持续了五年,直到1972年才重获自由。所幸的是,组织并没有放弃他,仍让他回到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继续工作。

在文史资料委员会期间,沈醉开始整理自己的回忆录。他将自己在军统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都记录下来。这些珍贵的史料,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工作之余,沈醉还积极参与文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他通过与老同事、老战友的联系,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文献,还包括解放战争时期的许多关键史料。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此时的沈醉,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他参与编撰了多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为保存这段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一个军统特务,到囚徒,再到文史专员,沈醉的每一次身份转变,都映射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烙印。

二、申请历经波折:从提交申请到获准出境

1979年末,沈醉向有关部门递交了赴港探亲的申请。这份申请书上详细说明了他在香港的亲属情况,特别是他的大女儿沈寻已在香港生活多年的事实。当时,中国大陆刚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赴港探亲政策也在逐步放开,但对于沈醉这样有特殊经历的人来说,申请程序远比普通人复杂得多。

申请递交后,相关部门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调查和审核。他们首先核实了沈醉在香港的亲属关系,同时也对他近年来的工作表现进行了全面评估。作为前军统要员,沈醉的每一个社会关系都被仔细审查。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同事们为他出具了工作证明,证实他这些年来勤勉工作,为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初春,申请材料转入了第二轮审核。这一轮主要针对安全性评估,考虑到沈醉曾经的特殊身份,审核人员对他近几年的社会交往圈子进行了详细调查。期间,沈醉多次被叫去补充材料,回答各种询问。每一次问询,他都如实作答,并表达了纯粹探亲的诉求。

到了1980年夏天,申请终于进入最后阶段。这时,香港方面也开始参与核查程序。通过驻港机构,确认了沈寻的居住状况和社会关系。香港当局对这次探亲申请也进行了相应审核,最终同意发放入境许可。

在这期间,沈醉依然坚持着日常工作。他继续整理文史资料,撰写回忆录,保持着一贯的工作态度。同时,他也在为可能的出行做着准备。他用工资购置了一套新中山装,这是他认为最正式的着装。

1980年秋,经过近一年的审批过程,沈醉终于收到了批准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了他的停留时间、活动范围等具体要求。这份来之不易的批准书,意味着他可以合法前往香港,与阔别多年的女儿重逢。

在办理出境手续时,沈醉还需要完成政审、体检等一系列程序。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丝毫不能马虎。负责办理手续的工作人员对他的态度十分谨慎,这让整个过程显得格外严肃。

最终,在1980年深秋,所有手续全部办妥。沈醉拿到了有效期为一个月的往返签证,以及必要的证件文书。这些装在一个普通的牛皮纸袋里的文件,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和审核,也承载着一位父亲探望女儿的期望。

三、抵达香港:从熟悉到陌生的城市变迁

1980年11月的一个清晨,沈醉和小女儿搭乘火车从北京出发,经广州到达深圳。在深圳火车站,他们办理了过境手续。过关时,沈醉身着那件特意准备的中山装,昂首挺胸地走过了罗湖桥。这座桥的另一端,就是他三十年前频繁出入的香港。

刚下火车,香港的出租车司机就用粤语打趣道:"阿伯,你这身打扮很'大陆'啊!"这句话让沈醉默然。三十年前,他在香港时总是西装革履,出入高档场所。当时的他,作为军统驻港负责人,经常与各界要员会面,在九龙半岛的高级餐厅谈笑风生。而今天,他却成了司机眼中的"土老帽"。

车子驶过九龙,沈醉透过车窗看着街景。尖沙咀的街道已经完全不同了,以前熟悉的茶楼、商铺都已改头换面。1950年代初期他最后一次来港时,这里还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如今的弥敦道两旁,林立着各式商场和霓虹招牌,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举目所见尽是现代化的繁华景象。

经过中环渡轮码头时,沈醉指着维多利亚港对小女儿说,这里曾是他工作的重要地点。在抗战时期,军统经常利用这个码头接收情报,安排特工出入境。当年在这里活动的军统人员中,有些已经离世,有些则像他一样选择了新的人生道路。

车子在跑马地一带停下。这里是沈寻的住处。相比三十年前,跑马地的变化相对较小,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殖民地风格建筑。但街道两旁新开的商店和餐馆,还是让这里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下车后,沈醉站在街头,望着周围熟悉又陌生的一切。昔日他在香港活动的据点,如今有的变成了商场,有的改建成了写字楼。曾经军统在港的秘密联络点,现在可能已是一家便利店或者茶餐厅。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的更迭。

傍晚时分,父女二人漫步在湾仔街头。这里曾是军统情报网的重要活动区域,如今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区。街边的茶餐厅里,传出阵阵港式奶茶的香味。电车依然在街道上行驶,却载着完全不同的乘客,驶向全新的目的地。

夜幕降临,霓虹灯将整个维多利亚港映照得五彩斑斓。站在天星码头,沈醉遥望对岸的闪烁灯火。三十年前,他在这里秘密接应过无数特工,传递过大量情报。如今的他,只是众多游客中的一个,静静地欣赏着这座城市的夜景。这一刻,昔日的惊心动魄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城市变迁的见证。

四、父女重逢:从陌生到熟悉的情感流露

沈寻早早就在跑马地的住所等候。当看到父亲和妹妹出现在门口时,这位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女士立即迎了上去。三十年的分离,让父女之间的重逢显得格外拘谨。沈寻向父亲鞠了一躬,用生疏的普通话说:"爸爸,您来了。"

在客厅里,沈寻端上了一壶港式奶茶,这是她特意按照父亲从前的口味准备的。沈醉在1949年之前经常带着年幼的沈寻去湾仔的茶餐厅喝奶茶,这个习惯在三十年后重现。餐桌上,还摆着叉烧包和蛋挞,这些都是沈醉当年最爱的港式点心。

沈寻向父亲介绍了自己的家庭状况。她嫁给了一位香港商人,育有两个孩子,生活安定。大女儿已经上中学,小儿子还在读小学。两个孩子都在香港出生长大,只会说粤语和英语。沈醉看着这两个外孙,他们穿着整洁的校服,礼貌地向外公问好,却无法用普通话交谈。

晚饭时,沈寻特意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她告诉父亲,这些年来一直通过在香港的老朋友打听他的消息。每当听说父亲被关押或遭遇困境时,她都暗自担心。1972年得知父亲重获自由的消息后,她就开始筹划着如何能与父亲相见。

饭后,沈寻拿出了一个旧相册。里面保存着一张1948年在香港拍摄的全家福,那时的沈寻还只是个小姑娘。照片上的沈醉西装笔挺,站在维多利亚港的背景前。沈寻说,这张照片一直被她珍藏着,是与父亲唯一的合影。

第二天,沈寻带着父亲和妹妹游览香港。他们先去了中环,那里曾是沈醉工作的地方。随后到了跑马地的马场,这里是当年军统的一个重要联络点。午餐时,他们特意去了一家开业超过五十年的老茶楼。这家茶楼在1940年代就存在了,是当年沈醉经常光顾的地方。

在铜锣湾的街头,沈寻向父亲介绍着香港这些年的变化。她说起自己是如何在这里扎根,如何努力适应新的生活。每当经过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她都会特意停下来,详细讲述这些年来那里的变迁。

一周后,沈寻带着全家人到深水埗的一家老字号裁缝店。她要给父亲订制一套西装,就像三十年前父亲常穿的那样。量体裁衣时,老裁缝感叹道,像这样的老式裁缝店在香港已经不多了。沈寻执意要给父亲做这套西装,她说这是送给父亲的礼物,也是对过去的一种纪念。

五、离别归途:从香港返回北京

1980年12月初,沈醉在香港的探亲时间即将结束。临行前的最后一周,沈寻带着父亲重访了多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他们先后去了中环的英记茶庄、湾仔的春园茶室,这些都是三十年前沈醉经常出入的场所。

在启德机场附近,沈醉向女儿讲述了1949年之前,这里曾是军统接收空运情报的重要据点。当时的机场还很小,跑道也没有现在这么长。如今的启德机场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航空枢纽,每天都有大量航班起降。

临别前一天,沈寻安排了一次全家聚会。她的丈夫特意请了假,两个孩子也没有去上学。一家人在跑马地的住所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餐桌上既有港式茶点,也有北京特色菜,体现了两地的饮食文化交融。

这顿午餐持续了很长时间。沈寻的丈夫用简单的普通话向岳父介绍了自己的生意情况。他在香港经营一家贸易公司,主要与东南亚国家做生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他也开始考虑与内地开展贸易往来。

餐后,沈寻拿出了一件特别的礼物:那套在深水埗订制的西装已经完工。这套西装采用了上等的英国料子,款式则参考了1940年代的经典剪裁。沈醉换上新装后,全家人在院子里合影留念,这是三十年来第一张全家福。

第二天一早,沈寻一家人陪同父亲和妹妹到罗湖口岸。在海关大厅,沈寻递给父亲一个精心准备的包裹,里面装着一些港式食品和日用品。这些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确保符合海关规定。

过关时,沈醉回头看了一眼香港的方向。维多利亚港的晨雾中,高楼大厦的轮廓若隐若现。三十年前他离开时的香港,与今天已经很不一样了。但这座城市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继续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回到深圳后,沈醉和小女儿在火车站等候返回北京的列车。站台上,他整理了一下行李,确认所有文件和证件都齐全。这些天在香港的经历,将成为他日后在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时的重要素材。

火车缓缓启动,驶离深圳站。沈醉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一个月的香港之行,不仅让他见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女儿,也让他亲身经历了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香港到北京的铁路线上,车轮碾过无数铁轨接口,发出规律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时光流转的韵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