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是战国初期在秦国进行的一场变法图强的变革,是封建旧贵族与新兴的军国地主阶级进行的一场斗争。在时势的选择下,以商鞅为代表的主张变法的新兴地主阶级取得了胜利。
虽然由于变法后期的时势变迁,商鞅遭“车裂”而死,变法最终废止,但是却留下了宝贵的变革经验与精神财富。西法大剧社的话剧《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正是这一历史的真实再现。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是由我国《大秦帝国》原著作者孙皓晖先生本人授权改编的话剧,我有幸观看了今年12月5日在我校进行的首场演出。其内容主要包括了“商鞅初来秦国得秦孝公赏识”以及“变法最终于朝堂通过”两幕,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这是商鞅反驳以甘龙、杜擎为代表的旧贵族时的经典台词,引经据典地驳斥令人耳目一新,从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剧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甘龙、杜擎两人力主守旧的部分,其反驳的语言抑扬顿挫、慷慨激扬,令人记忆尤深。话剧的剧末是经过激烈的朝堂论辩之后,变法的主张最终于朝堂通过,君臣共同期盼变法所带来的革新。
从演员的服装以及造型方面来看,《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也与历史是基本吻合的。 剧中秦孝公、甘龙、杜擎三人所着服饰与造型与封建贵族的造型相一致。在朝堂论辩时,从众人所着衣物颜色的深浅即可分辨出其所代表的阶级,贵族及君王颜色较深,以灰黑色为主,其他人的颜色以黛色为主,武将另当别论。话剧中秦孝公的妹妹以及侍女所着服饰及造型也是很有时代特色的。
我觉得剧中有一处不妥之处就是:在守旧贵族与商鞅的朝堂论辩中,旧贵族代表在反驳商鞅时将他说成是“别国派来的间谍”,我觉得应该为“奸细”。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我国古代“谍”与“间谍”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而“谍”最早于夏朝出现,《说文解字》是间谍一词的最早出处。间谍是站在客观的立场,或者是派出间谍的一方说的,而奸细则是站在被侦查的一方说的,所以奸细这个词带有鄙视憎恨的情感。在当时特有的背景下,商鞅作为别国人进入秦国,从而发起损害旧贵族利益的变革,作为利益的对立面,我觉得“奸细”比“间谍”更符合语境。
纵观整部话剧,我觉得整体还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场景的,让我在重温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当时推行变法的艰难,更让我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服饰与礼仪风采,令我记忆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