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实践

秦柳钱 2024-05-13 08:58:37

驻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实践

与发展对策—— 以梅州市农林科学院为例

郑焕明等

基金项目: 2022 年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 + 任务清单”)项目“科技支撑乡村振兴—— — 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下乡”(长田镇花卉产业提升科技服务项目)。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平工作时探索出的一套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工作新机制,凝结着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深邃思考和实践探索 。 作为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自创设以来,在提高农村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农业产量及推动新农村经济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解决“三农”技术短板、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 2021 年 6 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新发展阶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制定印发了《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和《关于做好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组团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启动驻镇帮镇扶村组团结对帮扶工作, 积极推动镇村一体谋划,强镇兴村,融合发展,部署全域全覆盖推进全省 1 127 个乡镇、约 2 万个行政村全面振兴。

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是广东省第 1 个以农林命名的市政府直属管理的公益一类正处级事业单位,全院编制 175 人, 主要承担全市农林产业发展应用基础研究、瓶颈技术突破、新品种引进培育培选及示范推广、组织开展农林牧渔技术培训等职责任务。 全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 省政府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部署,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积极践行服务“三农”职责担当,着眼于新阶段梅州市农林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 组建专家团队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 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虽然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在实践中探索、 寻求农村科技特派员发展的“梅州模式”, 对推动梅州市农林产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发展有重要意义 。

1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现状

梅州市农林科学院采用“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模式, 2022 年组建了 18 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接服务全市 18 个重点帮扶镇,通过开展科技指导、举办培训班、 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方式为帮扶镇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帮扶服务, 科技赋能推动农林产业发展,促进梅州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至 2023 年, 18 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共开展下乡服务 478 次、 2 138 人次, 举办培训班 32 场、培训 1 665 人次, 发放林果及花卉苗木 1 403 株、油茶苗 8 000 株及巴戟天等南药种苗 59 000 株;‘客乡一号’ 稻种 912 kg ; 蔬菜种子 916 kg ; 食用菌菌包 13 900 包; 鸡苗 400 只、 鱼苗 1 900 尾; 复合肥75 650 kg ; 病虫害防控药剂 3 240 kg 、 防控设施200 套、防虫网板等 2 810 张;技术资料 3 776 份。

1.1 深入镇村调研,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各特派员团队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主动与帮扶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扶工作队沟通对接, 签订三方合作协议, 深入帮扶镇开展实地调研,全面掌握当地农林产业发展现状和科技需求,科学分析镇村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发展意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方案, 帮助各乡镇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2 建设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各特派员团队加强科研示范基地建设, 全面实施“名优特新”推广计划,与帮扶镇农林种养企业签订科技服务框架协议,在帮扶镇建设了一批南药、水果、茶叶、粮油、食用菌、蔬菜等特色山区经济优良品种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开展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筛选出适应当地种植、经济效益好的“特优、高产、绿色、抗病”农林新品种,并在全市示范推广。 如林业团队组培繁育出五指毛桃、巴戟天、金丝皇菊等南药苗木 20 万株在全市成功推广种植;果树团队引进黄金奈李、桂柚 1 号、泰国西施柚等 6 个新品种在全市推广,协助平远县河头镇成功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粮油团队在大埔县大东镇建立自主培育的优质水稻品种客乡一号水稻示范基地 3.87 hm 2 ,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 2 个;水产团队筛选适合梅州山区养殖的优良品种大口黑鲈‘优鲈 3 号’和黄颡鱼全雄 1 号,推广养殖 6 hm 2 ,产值达 200 万元;动物科学团队到江门市引进了广东“四大名鹅”之首的马冈鹅,在平远、梅县、大埔建设养殖基地进行马冈鹅健康养殖技术试验推广。 在生产重要时节,组织种养大户和科技人员现场观摩学习, 让他们能够最直观地看到新成果、新技术的优势特点,熟悉和掌握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让基地真正起到示范、桥梁、纽带作用,激发农户种植新品种的信心和热情,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帮助农户增产增收的引领作用。

1.3 加强帮扶引导,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各特派员团队有效整合本单位在研涉农项目,选定具有特色和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种养品种, 选择在具备群众基础、有发展潜力、有比较优势的乡镇开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通过资金、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了板栗育繁推基地、五指毛桃种植、梅州菩米科研示范基地等产学研基地, 帮助各乡镇打造出一批优质板栗、五指毛桃、广藿香、巴戟天、禾子谷、灵芝、艾草、特色蔬菜种植和客家炒绿、菩米加工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种植和加工产业专业村,构建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格局,并加强典型示范和引导带动,通过镇带镇、村带村,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辐射带动周边镇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巴戟天

1.4 瞄准农户需求,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各特派员团队认真践行科技服务为民理念,协助农村解决耕地撂荒、 病虫害困扰等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为农户推荐适合复耕生产的种植品种、适用技术和耕作设备,积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服务及技术培训, 为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时注重加强农情和需求调研, 瞄准农户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特别是在发生恶劣气象灾害时期加强农作物灾后技术指导,最大程度减少农户损失。 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减灾、防汛减损、夏收保产等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1.5 举办科技培训,提升科学种养水平

各特派员团队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 积极组织开展种养技能培训, 采用专家授课讲解、现场示范指导、实操解决问题、微信电话解答、赠送科技手册等多举措、多形式,把培训现场搬到田间地头,把科技服务指导送到农业生产一线,以满足广大企业、农户对科技知识的需求。 已组织举办培训班32 场,培训 1 665 人次,通过科技培训,将农业新理念、新技术传到千家万户,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培育出一大批乡土型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骨干。

1.6 精准把握产业需求,有效实现成果转化

各特派员团队在服务乡村过程中, 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积极开展了农林科研产品的相关转化服务和咨询服务,重点围绕区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把握产业发展需求,建立起“科研单位 + 龙头企业 + 农户”的成果转化应用合作模式,与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通道,有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 实现科技成果就地就近、 即时高效转化。 已开展“林木良种繁育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项目”“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梅州柚专用肥配方及其生产工艺成果转化”“柚果采摘装置专利实施转让”等农林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合同 9 项,涉及成果转化资金共 156.117 8 万元(成果合同期为 3~5 年)。

广藿香

1.7 开展宣传报道,合力推动乡村振兴

各特派员团队把科技宣传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强国、梅州日报、梅州广播电视周报、梅州电视台“服务 900 ”栏目和无线梅州网站等多家新闻媒体积极向公众广泛宣传报道科技服务“三农”工作情况和传播农林实用技术,力争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激发农林从业人员的自豪感和投身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结合“全国科技周活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农户提供科学种养、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咨询, 发放优质苗木等农林科研产品和科技宣传资料, 展示宣传农林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种养技术,受到农户一致好评。

2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存在的困难

2.1 缺乏专项经费保障

驻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部署,共选派三批次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全省各重点乡镇助力科技兴农,并拨付一定工作经费。 但受本地财政实力限制,工作经费不够,同时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开展中,建设示范基地、举办科技培训和开展农业科技项目的周期较长、资金需要量大,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

2.2 科技帮扶实施难度较大

梅州市农村科技意识不强, 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且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多转移至二、三产业,导致新技术、新品种在农村普及率较低,种养户还以传统种植模式为主,产出效益较低,制约了现代农林产业发展。

2.3 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有限

科技人员在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时遇到难点科技问题时需要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 而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现有科研功能平台基础不够雄厚,在科研突破制约农林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先进科研设施设备。

2.4 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不够

科技创新成果在农村推广应用有一定难度,农林企业和种养户常常对新技术、 新品种的应用抱有疑虑,在没有示范基地观摩学习和种养补贴情况下,只有少数企业和种植户愿意试种试用, 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应用。

五指毛桃

3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经费保障

建议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科技人员科技下乡服务产生的交通费、资料费、培训费、设备费、人工成本费等必要的工作费用提供资金保障。二是设立科技帮扶专项资金, 用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农林技术科研攻关、建立产业园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等,有效推动镇村农林产业发展。 三是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鼓励被帮扶镇在符合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发展现代农业。

3.2 形成工作合力

建议进一步发挥广州对口帮扶和省、 市帮扶单位的职能优势,合力推动工作开展。 一是利用好苏区老区和广州对口帮扶的政策,依照《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助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规划》 帮扶工作内容,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区城市引领带动作用,突出乡村振兴与对口帮扶统筹推进,突出“梅州所需”及“广州所能”,探索推广“广州总部 + 梅州基地”“广州研发 + 梅州生产”“广州孵化 + 梅州产业化” 等产业共建新模式,共建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县域帮扶全覆盖,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 二是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的职能优势, 加大牵线搭桥工作力度,积极开拓产业振兴新途径。 针对帮扶乡镇农业种养生产、加工销售的薄弱问题,引入具有丰富产销一体化运作经验的外来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进驻,通过集约土地、签订“公司 + 农户”合作协议、保价收购农产品等方式,为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是拓宽销售渠道,组织帮扶单位开展消费帮扶,通过借力线上电商平台整合线下渠道,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梅州优质农产品销售推广网点等, 帮助梅州优质农产品出山进城,将消费帮扶做实做强。

3.3 强化目标导向

建议精准认识梅州农林大市和粤东西北区位定位,充分发挥梅州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聚焦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对接融入大湾区,打造成为大湾区优质粮油果蔬菜供应地。 一是加强山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并积极开展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培选和示范推广工作,支持在全市建设南药、水果、茶叶、粮油、食用菌、 蔬菜、花卉等特色山区经济优良品种种植基地,打造一批优质板栗、五指毛桃、广藿香、巴戟天、禾子谷、灵芝、艾叶、特色蔬菜种植和客家炒绿、菩米加工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种植和加工产业专业村, 为大湾区提供多样化、优质化的农林消费产品。 二是支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突出构建完整产业链集成技术体系,通过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繁推平台建设等项目,加大农林产品深加工研发力度,联动梅州的政府部门、市农林科学院、广州和梅州的企业、资本方等多方力量, 更好地把梅州的农业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品牌,有效实现农业产品工业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有效益、有利润的产业,真正把梅州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0 阅读:1

秦柳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