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国车企中又有一家车企宣布调整其电动车战略,进一步佐证了当下电动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这家车企就是被吉利在2010年收购的北欧豪华品牌沃尔沃汽车。
放眼全球,目前在电动车领域可能只有剩下中国车企在单打独斗。欧美车企集体调整电动车政策对于中国车企进军全球是否会产生不利影响,值得关注。
沃尔沃放弃全面电动车战略标杆意义明显
沃尔沃放弃2030年只销售电动车的计划,其实是一个更具标志意义的事件。
一方面,和丰田、大众这样的巨无霸相比,沃尔沃自身体量不大,其每年的销量维持在80万辆左右。这样规模级别的车企,在自身发展战略的调整上相对来说可以更加灵活。因此其放弃全面销售电动车的计划,意味着今后电动车发展的确会遇到不小的困境。
另外一方面,从沃尔沃的产品结构来看,今年小型电动车EX30在欧洲的热销,让沃尔沃的电动车销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与此同时,沃尔沃SPA2平台开始逐步落地,以及SPA3平台得到了官宣,意味着沃尔沃电动车战略走到了收获的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沃尔沃重提插电式混动技术,并将在今后一个阶段同时维系插电和混动两条技术路线,如果销量难以得到显著提升,那么更加庞大的车型矩阵会大幅增加沃尔沃的成本。
而之所以导致沃尔沃做出这样的选择,说到底还是和电动车截至当下表现并不如意有关。
沃尔沃如今热销的是采用吉利技术,并且由吉利在国内代工的EX30。这种对于沃尔沃来说相当于一种轻资产运营模式,如今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和考验。在欧洲市场,中国制造电动车最终未能和欧盟达成一致,在今后五年内都将被课以惩罚性关税。
在美国市场,不仅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让中国制造电动车几乎没有任何盈利空间,而且美国还试图祭出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把中国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完全阻挡在国门外。在现今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电动车如果想要有所突破,欧美市场的优先级可能需要往后靠一下。
全球车企都在给电动车“踩刹车”
沃尔沃之外,今年我们已经听到了很多有关电动车的“负面”信息。而相比于沃尔沃,这些体量更加巨大的车企,一旦做出了战略上的选择,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产物,之后几年很难再突然进行调整。
丰田汽车前任掌门人曾经公开对外表示,丰田并不看好电动车。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电动车很难盈利。因此丰田宁可购买碳积分,也不会大力研发电动车。这点其实被电动车政策最为激进的欧盟在今年加以了作证。
在补贴滑坡的德国和瑞典,电动车销量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很明显,当前的电动车依然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生存下去。
此外,曾经为了满足欧盟在2030年禁售燃油车政策的欧洲本土车企,其口风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奔驰调整了自己的电动车战略,推迟了电动车销售占比达标的时间,并将在2027年推出新一代的内燃机。
至于宝马和奥迪也都会优化自己的大排量发动机,尤其是奥迪的使用生物燃料的内燃机技术路线已经跑通。哪怕欧盟禁售燃油车的法规之后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奥迪或者整个大众都已经准备好了备选方案。
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例子是:苹果不久前终止了“泰坦计划”。随着相关项目组的解散以及投资的转向,短期看来苹果将不会考虑进入整车领域。
对于特斯拉来说,其每年都会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来自于出售碳积分。在电动车价格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特斯拉的单车毛利率也逐步走低。这些甚至迫使特斯拉进军Robotaxi行业,而后者面临的挑战和风险甚至高于制造电动车本身。
电动车难以独自前行
国外车企放弃全面all in电动车,那国内车企的新能源政策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呢?要搞清楚这个话题,其实还是从国内为什么发展电动车/新能源汽车的角度来考虑。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每年进口大量的石油,但同时也是一个煤炭储量/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因此大力发展电动车,能够减轻国内每年进口石油的压力,提升国家的能源安全。
同时,电动车/新能源汽车也有助于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所以,从政策层面给予车企支持来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理所当然的。
从车企自身角度来说,传统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是由内燃机和自动变速箱组成的动力总成系统。而在这个领域,海外车企动辄有着50年以上甚至上百年的经验积累,要想实现反超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但在电动车,国内则具备了比较明显的先发优势:无论是从技术领先还是从规模成本效应来看,欧美车企短期内难以实现对国内车企的反超。但电动车的赚钱效应即使当下来看也依然不明显。全球范围内,除了特斯拉还没有任何一家纯电动车企可以实现持续稳定盈利的。
离开政府补贴,电动车项目将难以推进。即便有了政府补贴,电动车用户还面临诸如充电基础设施不足、高速/冬季场景下续航水平大幅缩水的情况。
此外,诸如纯电动二手车保值率较低也会让用户在购买电动车之前有着不小的顾虑。
中国是否会落入电动车陷阱?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如果其他国家都不在发展电动车,那么国内车企发展电动车就会面临不小的风险。一旦当地政府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调整了电动车补贴政策,或者电动车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一下子下降,那么专注在中国这样一个单一市场将会给可持续运营带来巨大的挑战。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最好的方法是进军全球市场。如果因为种种原因难以成行,那么向外资车企出售一部分技术来换取市场份额,可能会是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