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包括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等10个目标。与去年相比,此次更新了两个新目标:提高关键诊疗行为相关记录完整率、降低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
PART.01
在《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第一个目标就是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NIT-2024-Ⅰ),具体内容如下。
(一)目标简述
脑梗死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疾病诊断数量中居于首位,也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前3位病种之一。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是指对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血管内治疗。
(二)核心策略
1. 医疗机构应在已有再灌注治疗技术团队基础上,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置、接受再灌注治疗相关新技术的专业化培训。
2. 医疗机构应与院前急救系统建立高效连接,快速转运,提升救治效率,同时在已有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方案及标准化操作流程基础上,持续优化院内急救流程。
3. 不具备再灌注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要制定本机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转诊方案及流程,尽可能完成“一小时急救圈”内转诊。
4. 医疗机构建立更加完善的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持续监测平台及评价反馈机制,能够按月度进行本机构数据分析、反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5. 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PART.02
2024年1月,《中国卒中杂志》最新发表《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其中,急性期脑血管再灌注治疗能力包括以下7个指标。
1. 发病4.5 h内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发病4.5 h内到院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开展发病4.5 h内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救治的能力。
2. 静脉溶栓的脑梗死患者从到院到给药时间<60 min的比例
定义:单位时间内,从到院到给予静脉溶栓药物的时间(DNT)<60 min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脑梗死患者救治的及时性。
3. 发病6 h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在发病6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发病6 h内到院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开展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的能力。
4. 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脑梗死患者数与同期收治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现状,以及医疗机构脑梗死患者急救管理的质量。
说明: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术、支架取栓术、血栓抽吸术、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
排除:发病24 h内仅行头颅DSA检查,未实施血管内治疗操作的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以上行血管内治疗的脑梗死患者。
5. 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90 min内完成动脉穿刺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从入院到完成动脉穿刺时间在90 min内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流程管理水平。
6. 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60 min内成功再灌注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从完成动脉穿刺到成功再灌注时间在60 min内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技术水平。
说明:成功再灌注指mTICI为2b/3级。
7. 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再通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术后即刻脑血管造影提示靶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技术水平。
说明:靶血管成功再通指脑血管造影显示成功再灌注,即mTICI分级为2b/3级。
编辑 | 董晓慧
审核 | 柳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