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仿龙泉青釉凸花缠枝莲太极八卦图折沿洗
年代清乾隆
尺寸直径24.6cm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洗造型端正,折沿,弧壁,下承圈足,折沿洗外壁光素无纹,折沿暗刻回纹,内壁饰缠枝莲纹,洗心饰太极八卦图,转折处釉浅,堆积处釉深,浓淡有致,隐现玉质感,恬静淡雅。外底心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青釉在我国陶瓷史上出现最早,并贯穿整个中国陶瓷发展史,历经东汉、六朝、唐、宋、元直至明清不绝,南宋之时,龙泉窑擅制瑰丽青瓷,釉色青中透蓝,气泡细密,质稠失透,是以龙泉青瓷多素饰无纹,以显形之雅、色之润。及至元代,刻印等装饰技法才逐渐兴盛,与前朝风韵,大相径庭。清代景德镇继承龙泉青瓷的优良传统,烧出了深浅不一的各种青釉瓷器,雍正时达到了呈色均匀、稳定的烧造水平,乾隆时期,青釉的烧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时期所制青釉瓷器,不仅使同类品种釉色可以保持高度一致,而且还根据青釉不同色阶,烧制出粉青、冬青、豆青等多个品种。如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仿龙泉青釉,有深浅二种;仿东青釉,有深浅二种”。本品为仿龙泉青釉浅色者。 本品以太极八卦纹为主题纹饰,八卦纹是由短线符号组成代表《周易》中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种图形。相传伏羲创八卦图,八卦分据八方,居中的则为太极图。《易传》认为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易经·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八卦图为中国瓷器常见装饰,清代雍乾御窑见有绘太极八卦图之青花镗锣洗,盘心绘太极八卦图,外围绘缠枝莲纹,纹饰布局与本品相类,本品极有可能为宫中宗教法事中所用。 来源: Avon伯爵伉俪旧藏,购于John Sparks Ltd.
清雍正 仿龙泉青釉凸花缠枝莲托寿字鱼浅
年代清雍正
尺寸直径60.5cm
本品敞口,斜壁,下承平底,外壁施仿龙泉青釉,口沿处饰凸花卷草纹一周,腹部饰以缠枝莲托寿字纹,缠枝莲上下排列,两两一组,间以寿字,刻划线条刚劲流畅,刀锋犀利,铲剔自如,整体图案布局整齐,寓意吉祥,印花手法精湛细致,搭配华美淡雅的粉青釉,于超凡脱俗之中又添几许贵气。 瓷质鱼浅为康熙初年始创,其形似木盆,较之缸而稍浅,蓄鱼数尾,浅游其中,怡然自乐。鱼浅所见传世器亦以清代早期制品为多,乾隆以后少见。鱼浅因其形制巨大,胎体厚重,故而在烧造过程中极易爆裂变形,成品率极低。 本品体量巨大而毫不变形,可见雍正御窑技艺之高。本品釉色仿宋代龙泉,唐英《陶成纪事碑》中称此类作品为“仿龙泉宝烧”。明清两代景德镇官窑烧制青釉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永乐朝,起初是以仿烧龙泉青釉开始的。清代青釉器的烧造肇始于康熙,极盛于雍乾,雍正青釉根据釉色深浅不同可分为豆青、冬青、粉青三个品种,豆青色最重,冬青次之,粉青最浅,本品应属豆青。雍正仿宋青釉以光素器为多,印花、刻花少见,且多为盘、洗等小件器,似本品大体量者极为罕见。 依其纹饰判断,其很有可能为雍正时期宫廷定烧的用于祝寿宴仪的瓷器。雍正时期仿宋釉色作品中有纹饰者中极少见绘有“寿”字等带祝寿意味器物,可见本品之珍罕。 本品造型沉稳大气,纹饰刻画细致,寓意美好,其历经三百年余年,得以留存,难能可贵。 来源: 北京拍卖会,2012年10月28日,lot 828
清乾隆 厂官釉大吉葫芦马挂瓶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46.6cm;(含座)高52.4cm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带紫檀座,带日本包装 包装题识“茶叶扁壶耳付花生 乾隆在铭”、“茶叶釉双耳葫芦扁瓶 大清乾隆年制 一九一” 本品葫芦形,蒜头口,肩、腹之间置如意耳,扁腹,下承四方圈足。通体施厂官釉,釉色静谧深沉,颇具端庄苍古之神韵。外底心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马挂瓶为清代御窑追慕永宣同类造型器物并加以化裁而来,也称“抱月瓶”,以乾隆一朝烧造最盛。因抱月瓶形制典雅尊贵,透出皇家独有的气派,故而深受乾隆皇帝喜爱,曾多次谕旨唐英为之烧制。早在乾隆二年(1737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中就已有记载。如乾隆皇帝专门吩咐唐英“再将小些宝月瓶、马挂瓶各样釉水花样烧造”。 而将葫芦造型与抱月瓶合为一体,可以称之为乾隆御窑慕古创新之作。本品扁腹,取葫芦造型,一改常见抱月瓶之小口大圆腹之形制,结合葫芦造型特点;乾隆时期,葫芦瓶与马挂瓶皆烧造鼎盛时期。葫芦因谐音“福禄”而有福禄万年的寓意。又因其多籽,故承载了古人祈求“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 厂官釉,是雍正,乾隆时期督陶官唐英在明代磁州窑所产黑釉器物基础上的创新之作。其特点是多以灰白色的“大青土”做胎,胎体自身质地较粗糙,其釉面往往呈现蛇皮般的绿色。唐英在反复试验创烧的基础上,吸取了这种釉色失透的庄严,沉稳的优点,又同时利用窑变形成的黄、绿色阶变化,从而新创了高雅精美而又含蓄典雅的茶叶末釉色产品。这种釉面是以铁为呈色剂,因为是高温釉,其发色稳定,无明显透光。 此造型在传世品中十分少见,为难得的乾隆官窑低温釉器中的精品。且传世者绝少,《明清瓷器鉴定》将此式葫芦马挂瓶归入“绶带葫芦瓶”类,“器有圆扁之分,又称为‘福寿瓶’,见有茶叶末釉及青花龙纹寿字扁形器”。检索公私典藏,见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乾隆朝厂官釉葫芦马挂瓶”,与本品大小、形制、釉色完全一致。市场流通者,仅见2009年北京拍卖会释出一件乾隆朝青花红彩龙纹如意耳葫芦瓶(成交价8344万元),尺寸略小,器型与本品一致,法国集美博物馆藏有一件黄地青花红彩福寿龙纹如意耳葫芦扁瓶,纹饰布局与北京拍卖会释出拍品一致。此二种形制即为《明清瓷器鉴定》所书“茶叶末釉及青花龙纹寿字扁形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乾隆年制”蓝料楷书款锦地开光西洋人物图双耳葫芦瓶,尺寸较小,原清宫命名为“瓷胎画珐琅葫芦马挂瓶”,可见此式扁葫芦瓶在清宫原命名为“葫芦马挂瓶”。依此检索,可见《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三年五月(江西),初六日司库刘山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厂官釉葫芦马挂瓶一件……交与唐英……其余八样照样烧造,颜色不俱”。此“厂官釉葫芦马挂瓶”即为本品,乾隆皇帝应对此式葫芦马挂瓶烧造效果颇为满意,命唐英按样再次烧造。 据清代官窑瓷器史整理,葫芦马挂瓶仅见于乾隆朝,清宫档案记载此式马挂瓶仅烧造有厂官釉、瓷胎画珐琅、青花白地、五彩、宣窑青夔龙、洋彩,此六种制式。本品取“福禄绵长”、“大吉大利”之意,颇为符合清代宫廷“饰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审美情趣。此类器皿质量精良,存世寥寥无几,本品即是其中至为珍贵的一例。 来源: 日本关西私人旧藏 参阅:《清宫中珐琅彩瓷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2年,第268页,图135; 北京翰海,2009年11月11日,lot3312(83,440,000元)
清雍正 鳝鱼黄釉案缸
年代清雍正
尺寸直径33.5cm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雍正本朝 带木座,带日本包装 包装秦公先生题识“茶叶末釉罐 大清雍正官制 庚午(1990年)秦公识于大和”、钤印“秦公”、“陶然” 来源: 日本私人旧藏,据传得自日本有邻馆 北京拍卖会,2014年4月27日,lot 710 本品呈佛钵式,敛口,丰肩,圆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圈足。通体施鳝鱼黄釉。外底心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古代文人雅士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营造达到极致,书斋画室陈设尤其讲究人与器物之关系,故在笔墨纸砚的基础上施展创造力,衍生出无数文房用品,案缸就是其中之一,多用作书房陈设与书画卷轴容器,故又名“卷缸”。 据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仿厂官窑,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虽文献中所载为仿厂官釉,但迄今为止,无法确认何为前朝厂官釉作品。唐英新制厂官釉是以铁为呈色剂,失透无光的高温釉。此种釉色是在青褐色釉面上散布黄色斑点或丝纹,典雅古朴,极富观赏性。按碑文所载,厂官釉据釉面不同色泽可分为: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从传世作品来看,呈色黄褐者应为“鳝鱼黄”,即为本品;青者应为“蛇皮绿”。另据乾隆张九钺《南窑笔记》载“厂官釉,其色有鳝鱼黄、绿、紫、金诸色,出直隶厂窑所烧,故名厂官。多缸、钵之类,釉泽苍古,配合诸窑另成一家,今仿造者用紫金杂釉白土配合,胜于旧窑。”可见清代厂官釉仿烧自雍正时期,起初为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后至乾隆时期又新增紫、金诸色。但值得注意的是,厂官釉发展至乾隆时期,“黄斑点”一色已不见载,或因黄斑点烧制难度大,仅为窑中偶得,故至乾隆时期已近失传。传世所见乾隆厂官釉作品中,亦不见此类釉色。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杨静荣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68页,图245; 《中国瓷器:庄绍绥收藏》,朱汤生著,香港,2009年,第204页,图82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