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惊现“无名”曹魏大墓,墓中规模堪比帝陵,专家看后倒吸凉气

小关教育谈 2022-12-13 21:45:22
洛阳惊现“无名”曹魏大墓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的说法,邙山位于洛阳北部,是历代帝王显贵理想的身后之地。由于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这里汇集了古代墓葬数十万座有四十多位皇帝、上千贵族埋骨于此,也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埋入了数以万计的精美陪葬品。然而在层层叠叠的陵墓之间,却有一处坟墓,不仅不封不树,陪葬品也非常少,甚至显得有些寒酸。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不禁让人好奇墓主人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份,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才会选择薄葬的方式呢?老规矩,双击点赞加关注,今天老纪带各位看官一起去探寻这座神秘古墓

事情还要从连霍高速扩建开始。这条高速公路一头连着江苏连云港,一头连着新疆霍尔果斯,从我国南方东部地区一直延伸到西北,中途也经过了很多城市涉及浩大的工程。经过洛阳的时候,就涉及到了多处遗址的保护性发掘。在连霍高速经过茅山的时候就遇到了这座墓葬,他看上去非常低调,就连经验丰富的考古工作者也认为可能没有什么收获,但这种位于公路南侧的墓葬是非打开不可的。

考古工作人员迅速展开了发掘工作,由于连霍高速扩建,涉及到很多遗址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最终由二十八岁的研究员王贤秋领队。虽然承担任务倍感兴奋,但墓室及甬道上方的六个盗洞,又让王贤秋有些不安。

进一步深入墓葬,他发现从墓道进入墓室的通道上方已经产生了大面积的塌陷。这说明大墓盗掘严重,墓室结构损毁,可能盗墓贼已经把大部分东西拿走了,但是坏心情没有持续太久,考古队员们发现,虽然墓室已经损坏,但其营建方式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比如砖头就有三四种,造型多样作用不同。通过不同形状的砖瓦,使墓室中出现严丝合缝的拱门等。不仅保证了美观,还让墓室更加坚实。同时扇形墓砖上有许多文字,一部分文字似乎是一二三四这样的数字,似乎是记录木砖位置的编号,另一部分则更为复杂。

专家们仔细辨识,发现上面有“觚”“、急”、“就”、“奇”、“与”这样乍一看毫无关联的文字,这是什么意思呢?觚对于考古人员不陌生,这是一种古代使用的礼器,但这整句文字又代表着什么呢?为什么这样的文字会出现在砖头之上呢?带着疑惑专家回到了考古驻地,他将这些文字不断排列希望发现他们内在的逻辑,忽然之间他发现了一种可能这五个字可以连成一句话,正好是“急就奇觚与”,这是西汉儿童识字用的一篇蒙学读物《急就篇》的前五个字,开篇第一句“急就奇觚与众异”,意思是这篇文字是专门为了儿童快速识字写的,罗列了很多生僻字,类似于宋代时出现的三字经,但是它与三字经不同,生字更多、难度更大,而且全篇没有一个字是重复的,这样就能把这篇文字的内容直接当做序号来使用。

只要是学习过识字的工匠看到了砖头上的文字就能确定这块砖应该放在哪个位置。而在所有砖放好之后,砖头上写字的这个面儿又是看不见的。更令考古队员们感到惊喜的是,木砖上不仅有序号,更有冯、王这样的姓名标记,根据推测应该是制砖工匠的姓氏。制砖工匠在砖坯上盖自己的姓名就能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每一批次管理的建筑材料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确定责任归属。

这样两种墓砖上的文字都是很好理解的,但另一种文字就显得有些诡异了。在一块扇形砖上用朱砂写着两个奇怪的字符,其中一个经过专家的辨识与解读,应该是一个变形的“魏”字,代表着墓主人效忠于曹魏政权,而另一个文字部首虽然很清晰,但形状相当怪异,看起来如同符咒一般。看到这样的朱砂文字,专家也感到非常诧异,而且完全无法辨识,这奇特的文字又是在表达什么呢?

这奇特的文字又是在表达什么呢?

专家们对比了很多资料,确定这应该是一个合体字,很可能是道教的符号。虽然已经无法解读这种符号的信息,但它也侧面为我们带来道教发展的一个例证。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以道家理论为根据承袭了大量的神仙方术衍化而成,其组织出现的时间正是墓主人所处的东汉末年,包括五斗米教等。道教在民间迅速发展,通过这个墓葬可以发现,在墓葬文化中道教此时已经能得到体现,这个合体字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或许墓主人经历诸多战乱,通过将这样的符号写在墓中,希望在死去之后获取一生难求的宁静。

此时考古工作者在墓室中已经发现了一句汉语,然而墓主人究竟是谁呢?虽然墓中发现了主人的骸骨,在一座被盗掘严重的墓葬中要确定身份一般也不是很容易,但非常幸运的是,在墓中发现了一枚印章,经过研究所的精心修复印章中的文字,虽然经过了多年锈蚀,还能勉强辨识,上面写的原来是“曹休”二字。

有了印章,墓主人的身份就好确定了。原来这是三国时期名将曹休的墓,曹休是曹操的侄子,在曹操讨伐董卓时投奔叔叔,被曹操称为千里驹。看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可能觉得曹休并不是重要的人物,而曹操的儿子中曹丕、曹植的名气又比曹休大上许多,但曹休依然是曹魏的重要人物,不仅被曹操当亲儿子看待,更是击败过张飞、孙权。在曹丕去世后担任四个辅政大臣之一,最终官拜大司马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

专家们通过体质人类学的研究,通过骨骼的冠状缝的愈合情况发现这个个体应当是五十岁左右死亡的。同时这个个体的身高应当在一米七一,他的骨质相当年轻,尤其是牙齿大概在三十岁左右说明吃的东西比较精细,应当是养尊处优的王族或者贵族。同时他的颅骨后面有一些不规则的凹坑说明应该是一位患病的个体。虽然史书并没有记载曹休本人的出生年代,但曹休败兵后忧郁成疾,最后发病而死,种种迹象表明,墓葬中的男性应该就是曹休本人。

不过这座墓葬中也并非只有他一人,这是一座合葬墓,很有可能他的妻子也合葬于此。这需要在一个人下葬之后先封上填土等到另一人去世的时候,将墓葬再次挖开葬入重新填埋,这样的反复在当时无疑花费掉大量人力物力,也与曹休的官位和实力相称,但是墓葬中的陪葬品中却有大量的低等级泥质灰陶片。哪怕盗墓贼将值钱的宝物拿走,一般来说这种等级的器物根本不会成为随葬品,看来墓主人在下葬的时候,墓中陪葬品的等级就并不高。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原因可能就来自他的主公也是亲人曹操。曹操被批判时其中一大罪责就是亲自带人盗掘西汉王族的墓葬,通过这种方式养活自己的军队,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些盗墓贼的别称,也是因曹操而来。追随曹操的曹魏族人,亲历过东汉末年墓葬的盗掘,他们对自己的身后事也有担忧,曹操认为厚葬让墓葬中埋藏了很多珍贵的东西,这样就会不可避免被盗,他因此以身作则使用薄葬,据说还设下了七十二疑冢。曹休作为后人自然上行下效,只在自己的墓葬中随身葬了一枚精美的神人带钩,对于武将来说这样的带钩可以保佑自己在战场上作战英勇,起到护身符作用。只可惜,曹休最后也是因战败悲愤而死。

从某个角度来说,曹操动用军队进行盗墓,确实做得很不厚道。如果对于大墓的考古有所了解,很多人可能知道,有不少墓主人担心自己身后被盗墓贼打扰,设计了重重机关,也确实抵挡住了一批又一批的不速之客。然而当后世的盗墓贼不惜采用从旁边绕路到墓穴底部突破的方式最终进入了核心区域时面对的却是空荡荡的已经被人捷足先登的墓室,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时也常常喜悦落空,这些背后总有汉代盗墓者的身影。

他们太过猖獗,有些队伍因为有军队背景,会用揭开顶部的方式,将墓室里的金银财宝一扫而空。对于当时的曹魏军队来说,这比以前固然提供了他们急需的军费,但也无疑开启了一个错误的示范,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有权势的人意识到盗墓行为的暴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设下如盗墓影片般奇幻的地宫,并不是阻拦盗墓贼的最好方法。

会出现东汉末年一般的乱世也与贵族生活骄奢淫逸,百姓民不聊生有关。贵族死后也要将诸多精美器物,金银财宝随自己带入墓中,最后被盗劫一空,这不得不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盗墓固然可恶,也启示我们要创造更平等更美好的未来,珍惜现世的幸福。

视频结尾,各位看官对于这座曹休之墓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评论。咱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