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断臂求生”:德国制造业被时代抛弃时毫无声息

桐桐看趣事 2024-11-13 17:32:50
大众汽车集团的困境与德国制造业危机

2024年9月,大众汽车集团发布声明,称其正考虑关闭德国工厂并进行大规模裁员,此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而截至10月底的最新消息表明,这一轮降本增效的力度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公司管理层计划关闭至少三家德国本土工厂,裁减数万名员工,同时收缩德国境内所有剩余工厂的规模。不仅如此,还打算集体降薪10%,并且两年内不再涨薪。若这些计划付诸实施,这将是大众成立 87 年来首次关闭本土工厂的举措。

在此过程中,大众还撕毁了1994年签署且一直维持至今的就业保护协议,这堪称德国版的 “打破铁饭碗” 事件。如今知名德企陷入困境已不再是新鲜事,从被盛赞工业4.0到如今沦为工业0.4的笑柄,德国制造业的衰落几乎人尽皆知。曾经的德国制造业强大到流传着 “油纸包” 这样的都市传说,可如今它究竟怎么了?从数据来看,大众的艰难抉择并非无法理解。大众集团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其全球第三季度销量同比下降7.1%,营业收入略微下跌0.5%,但净利润却骤降63.7%。今年前三季度,大众全球销量同比下降2.8%,累计营收仅微增0.9%,净利润下降30.7%,大众无疑正处于至暗时刻。难怪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在前几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大众汽车存在着持续数十年的结构性问题,成本削减计划势在必行。

实际上在众多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德国企业里,大众既不是面临困难最多的,也不是行动最快的。比如大名鼎鼎的化工巨头巴斯夫,很早之前就开始逐步将业务撤离德国,而有类似打算的企业更是数不胜数。这背后的根源在于俄乌冲突引发的欧洲能源危机,这场危机对德国制造业造成了沉重打击。能源价格的暴涨致使大量工厂停工停产,在最严重的时候,不只是高耗能的工业企业,就连面包店都被迫关门歇业。

德国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常年维持在23% 左右,这在发达国家中是相当罕见的。能源危机这把利刃,直接刺中了德国经济的要害。制造业遭受重创,进而严重影响到了德国另一大经济支柱——出口。德国在2022年5月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9个季度中,德国 GDP 有5个季度出现了萎缩,制造业的 PMI 指数从2022年7月开始就再也没有回到过50以上。

德国制造业辉煌的历史溯源

德国曾是毋庸置疑的欧盟 “火车头”,如今却风光不再,这一转变似乎有些出人意料。要理解德国当下的困境,就必须先了解德国是如何走向复兴的。作为冷战和全球化新秩序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德国的发展历程充分诠释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是如何与个人奋斗和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冷战时期,为了对抗苏联不断扩张的影响力,联邦德国应运而生,成为了西方在字面意义上的 “桥头堡”、资本主义的 “样板间”,因此西德必须保持繁荣和稳定。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苏联封锁西柏林,美国出动近28万架次的运输机,空运了211万吨物资,通过纯空运的方式满足了这座拥有250万人口城市的生存需求。这种待遇,只有以色列在赎罪日战争期间享受过。1950年的朝鲜战争极大地缓解了西德面临的经济困境,旺盛的需求和投资热潮极大地刺激了煤钢工业的发展。

重工业的繁荣是后来莱茵河奇迹出现的关键基础之一,这与日本的发展经历极为相似。西方阵营也借此机会放宽了《波茨坦协定》中对德国的限制条款,进一步为德国经济发展松绑。例如,美国顺势提高了钢铁生产限额,1951年更是完全停止了对西德工业设施的拆除。负责执行马歇尔计划的经济合作总署在1950年和1951年分别拨款7700万美元和8800万美元,用于协助西德煤钢产业的恢复。总之对西德的战后清算远没有最初计划的那样严格,去工业化的程度也比较轻,这才造就了德国这片经久不衰的工业乐土

有个笑话说,永远不要去问一家百年德国企业在二战中做了什么,德国就是 “煤炭与钢铁之地”。1953年,美国牵头签署了《伦敦债务协定》,西德背负的300多亿马克债务不仅被减免至150亿马克左右,而且利息也进一步降低。该协议还规定,只有当西德出现贸易顺差时,才需要用出口产生的利润偿还债务,而不是动用国库现金或新增贷款。其他债权国若想让德国还钱,就必须大力进口德国商品,这进一步推动了德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释放了德国的财政空间。仅到1955年,西德的生产总值就从战后的一片废墟发展到占西方主要工业国比重的9.3%,一举超过英国,比法国和意大利的总和还要高,仅次于美国。

全球形势变化对德国的冲击

冷战结束后,在塑造新秩序的过程中,德国作为西欧的门户,更是获利颇丰。中东欧大量高素质且廉价的劳动力涌入西方世界,苏联解体后,处于混乱状态的俄罗斯为了赚取外汇,向外输送了大量廉价能源和原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德国制造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优势地位。从煤钢共同体到欧盟,再到欧元的诞生,这些对德国发展的助力,简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然而俄乌冲突的爆发打破了这一繁荣局面。

如今俄罗斯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冷战后建立的全球秩序正在崩溃,这导致德国原本依赖出口、中欧市场、外籍劳工和俄罗斯能源的经济模式不再有效。现在涌入德国的不再是过去那种高素质的移民,而是躲避战火的难民。这一群体不仅无法胜任技术岗位,还带来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在失控的能源价格、合规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德国产品价格过高,竞争力严重不足。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强势崛起以及美国日益增长的孤立主义倾向,使得德国原本最重要的两个贸易伙伴,如今却成了其最大的竞争对手。

至于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趋势,对于德国这个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伤害不言而喻。但真正让德国困境影响无限扩大的原因是德国制造业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能源危机初期,德国并非不想寻找替代方案,但在当前这一轮能源革命中,德国却毫无竞争力。在光伏领域,整个欧洲都处于劣势,无需多言。风电领域情况稍好,但唯一具有代表性的西门子歌美飒的境况也不容乐观,5月一次性裁员15%,9月又裁减了约1000人。

在核电领域,德国更是彻底去核化,最后三座核电站已于2023年4月关停。也就是说,德国在新一代能源竞争中几乎全方位落后,不仅不掌握关键技术,甚至连基本的制造能力都欠缺。德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表现也差强人意,2022年的一份欧盟调查显示,德国人拥有基本数字技能和高于基本数字技能的比重分别为49%和19%,与欧盟平均水平(54%和26%)存在较大差距,这意味着德国已经无法在本土有效地培养数字技术人员。而且德国的光纤渗透率在2023年才刚刚超过40%,远远低于欧盟27国和英国64.5%的平均渗透率。

事实上不只是德国,整个欧洲在信息技术革命中所获得的红利都相当有限,甚至在许多曾经的优势领域,德国都已无法维持优势。2022年,中国在机械设备、化学品以及包括计算机、电信设备在内的一大类电子产品这三个主要出口领域的全球份额都超过了德国。甚至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德国在欧盟内部的地位也受到了巨大冲击。近几个月来,法国和意大利在中欧汽车关税问题上不断挑刺,丝毫不给德国面子。至于德国车企在新能源转型方面的迟缓表现,更是无需赘述。

2023年,德国出口额下降1.4%,2024年上半年出口额再次下降1.6%。在这种凄惨的经济形势下,联邦政府进一步将德国2024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原本的增长0.3%下调至萎缩0.2%。看到曾经的制造业强国如今沉迷于往昔的辉煌,逐渐走向衰落,不禁让人感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本来源@虎嗅APP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6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