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鸿图》不只带火“别墅里唱K”,还盘活了粤剧《帝女花》】#羊晚乐评# 广东说唱歌手揽佬的歌曲《大展鸿图》不仅火了“别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银龙鱼”这两句,“广式装修美学”,也让《帝女花》这出经典粤剧再火了一把。#大展宏图带火粤剧帝女花##敖瑞鹏跳大展宏图进步了#
《大展鸿图》中的粤剧唱段采样自1959年粤剧电影《帝女花》。旋律虽耳熟能详,但选用的唱词并非广为传唱的“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而是影片开篇的首个唱段“雾烟暗遮世外天,有仙山幻作月台殿”。这段唱词与故事高潮的《香夭》使用了同样的旋律,一方面起到了“定场诗”的作用——交代了长平公主与周世显是金童玉女下凡;另一方面也与两人殉情后重回天宫的结局遥相呼应,为这出亡国殉情悲剧抹上一层慈悲的色彩。《大展鸿图》特意选取这一冷门段落作为开场,应该是对《帝女花》的有意致敬。
没有一个大湾区人会没听过《帝女花》。粤剧《帝女花》是香港著名粤剧剧作家唐涤生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作品,由粤剧名家任剑辉、白雪仙主演,当中又以《香夭》选段最为著名。这段旋律还有另一段变奏——1968年,香港著名话剧演员、有“东方猫王”之称的郑君绵演唱谐曲《买面包》,歌词变成“落街冇钱买面包,靠赊又怕被人闹”。多年后,动画电影《麦兜之菠萝油王子》里也用上了这首《买面包》,草根气息一脉相承。这段旋律出现在电视里、公园里,戏台上、孩童们嬉戏打闹时,成为伴随每个大湾区儿童长大的BGM。
若再追根溯源,这段旋律的出处可追溯至更早的清代琵琶曲谱。南派琵琶大师陈牧夫传普的西板曲目被另一位琵琶演奏家华秋苹收录在其编撰的《华秋苹琵琶谱》中。1895年,琵琶大师李芳园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讲述王昭君故事的琵琶套曲《塞上曲》,其中第四曲《妆台秋思》采用的正是这段旋律。《妆台秋思》经历过多次改编,粤剧《帝女花》更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
事实上,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一直是粤剧的一大特点。粤剧不仅化用古曲,连外国歌曲都能为其所用。比如,1959年的粤剧电影《正德皇海角寻香》就把美国作曲家史蒂芬·福斯特的乡村民谣《Oh! Susanna》改编为粤曲,由粤剧名家梁醒波与任剑辉演唱。说一句题外话,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Oh! Susanna》有更熟悉的面貌——蜜雪冰城主题曲,“我爱你,你爱我,蜜雪冰城甜蜜蜜”。
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流变,恰恰印证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从《妆台秋思》的昭君怨到《帝女花》的乱世情,再到《大展鸿图》的市井烟火,同一段旋律在不同时代被赋予全新的文化注脚。传统文化的困境从来不是“过时”,而是被放在博物馆里“供奉”。揽佬的创作智慧正在于此:他让源自市井的传统艺术回归大众娱乐,这才是真正的“活化”。
有趣的是,说唱本就诞生于街头。揽佬的音乐被乐评人称为“广式孟菲斯说唱”——这种源自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地区的流派,以其低保真音质和粗粝真实的街头叙事,始终与精英审美保持距离。从这一点看,揽佬确实抓住了孟菲斯说唱的精髓。《大展鸿图》表面在“炫富”,实则描绘的是更接地气的广式发财梦:他用“别墅唱K”“银龙鱼”和“关公像”等几个极具辨识度的意象,就精准勾勒出广东市井中常见的暴发户形象。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夸张,反而让歌曲有了更广泛的共鸣基础。
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网友把《大展鸿图》的听感形容为“中式梦核”。这种梦境般的熟悉感正源于刻在基因里的文化记忆,对共享一段集体回忆的听众而言,当低保真采样里的《帝女花》唱段与电子鼓点碰撞时,勾连出的是无数个与这出经典粤剧相连的生活片段——或许是街头巷尾不经意飘来的几句唱腔,或许是与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共同度过的每个夜晚。这些细微却深刻的情感联结,让这段老旋律拥有了触动人心的力量。
至于说《大展鸿图》“又土又俗”的批评,或许该重新思考“雅俗”的评判标准。这首歌在海外爆火,让揽佬成为海外音乐流媒平台Spotify月听众数量最高的华语歌手,超越了周杰伦;海外短视频平台上,无数外国年轻人模仿“别墅里面唱K”“研磨下笔”的魔性动作。海外观众听出了新奇,大湾区听众听到了集体共鸣。
有意思的是,在揽佬的社交账号下,有网友留言“有刀郎的感觉”,他本人点了赞。这或许说明,好的艺术本就不该被“土”或“潮”的标签束缚。就像广东人既能在茶楼听粤曲,也爱在KTV唱嘻哈一样,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自然而然的融合。当一段旋律能让人想起奶奶的收音机,也能成为年轻人的手机铃声,这才是真正活着的传统。
([原创]记者:胡广欣;编辑:岑杰昌;审签:艾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