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过,暑气渐长,三伏将至。今年三伏天将从7月20日起入伏,8月18日出伏,全程仅30天,打破了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垄断”,成为2015年以来最短的三伏天。
“三伏天”是小暑至处暑之间气温最高、湿度最大、闷热感最突出的时段,因“伏”有“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寓意而得名,既描述了盛夏的气候特征,也暗含对防暑养生的警示。传统上,三伏天由初伏(头伏)、中伏、末伏三部分组成,其中初伏和末伏固定为10天,中伏则因年份不同为10天或20天,因此总时长分为30天(短三伏)或40天(长三伏)。
据介绍,三伏天日期是由夏至、立秋节气日期和天干地支纪日配合而决定的。我国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入伏,夏至四庚入中伏,秋后一庚入末伏”,说的就从夏至日开始,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便是入伏的时间,而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便是入中伏的时间,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是入末伏的时间。另外,正是由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入伏的时间,因此,入伏时间的早晚与夏至日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有关,如果夏至日当天恰逢“庚日”,那么当年就是“最早伏”,即夏至日后20天就是入伏的时间。
我国古代农历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天干10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两者共有60个组合,称为60甲子,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今年夏至日为6月21日(辛酉日),其后第一个庚日为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为7月20日(庚寅日),因此,初伏从7月20日起算,中伏则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7月30日(庚子日)起算。今年8月7日为立秋日,立秋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8月9日(庚戌日),因此,末伏自8月9日起,直至8月18日结束。综上,今年三伏天全程仅30天,属“短三伏”。
那么,30天的伏天会不会比往年40天的伏天凉快?未必。伏天时长与炎热程度无直接关联。伏天的实际炎热程度是由副热带高压位置、太阳辐射强度、地表湿度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因此,尽管今年伏天较“长三伏”缩短了10天,高温闷热的体感未必弱于往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通讯员:何永杰
头图/新华社
广州日报新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