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武汉市2025年振兴戏曲“大码头”营造良好戏曲文化生态环境专题现场会议在黄陂区召开。作为楚剧重要发源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黄陂区以“木兰村戏”品牌为抓手,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专业赋能、群众主演、产业反哺的文化惠民新路径,成为武汉市戏曲振兴的示范标杆。
“以前是专业演员演,我们看;现在是我们自己演,街坊邻居都来捧场!”姚家集街老年学校的文艺骨干张阿姨兴奋地说。近年来,黄陂区推动戏曲文化从“送戏下乡”向“种戏入村”转变,全区设立86个社区广场和文明实践站所演出点,推行“百姓点单、团队创排、政府搭台”模式,让群众从观众变身主角。仅姚家集街老年学校,每周两场演出、三场排练,十几个文艺骨干就带出了近千名戏迷。
为提升群众戏曲素养,黄陂区楚剧团和文化馆常年开展专业培训。区老年学校戏曲班年学时达200个,注册学员超千人,15个街乡老年学校均开设戏曲班。前川街新村社区居民自排自演的《恩仇记》,单场吸引观众超千人。“通过系统学习,我们也能演专业剧目了!”学员李大爷自豪地说。
黄陂区“戏曲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湖北大鼓示范学校60余名师生在专家指导下屡获佳绩。其中,前川二小楚剧《我们都是戏剧大师》刚刚获2025年武汉市青少年校园戏剧(戏曲)“名家推荐优秀剧目”奖,前川五小演绎的《木兰辞》获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湖北十大优秀作品。
10岁的任欣蕾是前川二小四年级学生,也是小楚剧《小小花木兰》的主演。舞台上,她身着红衣,用纯正的黄陂方言生动演绎花木兰角色,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笑声和掌声。从今年1月接触戏曲到4月首次登台,短短几个月间,这位小演员已完成了从紧张生涩到自信从容的蜕变。“每次谢幕时听到掌声,都让我特别自豪。”任欣蕾说。这段戏曲学习经历不仅让她爱上了传统艺术,更坚定了未来继续深造表演的决心。
“戏曲振兴不能只靠‘送’,关键要‘种’。”黄陂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为此,该区实施“戏曲薪火”工程,聘请双梅花奖得主刘丹丽、楚剧名家彭青莲等常年下乡传艺,近三年开展培训627期,孵化戏曲社团186个,培养骨干600余人。35岁以下戏曲观众占比从18%提升至35%。
此外,黄陂区立足地域特色,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戏曲文化网络。从区级场馆到村级广场、从景区看台到村庄稻场,戏曲演出阵地不断延伸。今年以来,区楚剧团和文化馆已在13个街乡的262个村级广场演出291场,惠及群众超30万人次。自6月11日起,天河街新建村百姓舞台连演传统楚剧《郭丁香》多场,场均观众超2000人。
家住天河街新建村的连大爷今年82岁,近几日他每天早早吃完晚饭就往百姓舞台赶,担心抢不到好位置。据他介绍,百姓大舞台每年都会在此举办演出,附近居民都十分期待。区楚剧团演员鲁洪城分享,乡亲们热情满满,除了鼓掌欢呼,还有观众往舞台上扔钱“打赏”,现场氛围极佳。“不仅专业舞台,田间地头同样需要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
在内容上,黄陂区创排了《赞黄陂颂党恩》《振兴路上》等现实题材剧目,将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等融入戏曲,让老戏迷过瘾、新观众易懂。长轩岭街文艺队创排的《振兴路上》荣获湖北省“群星奖”。
戏曲文化不仅丰富了群众生活,还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黄陂区推动“戏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木兰花乡沉浸式演艺街区、木兰草原实景戏曲演出等新业态,带动全区23家A级旅游景区和2000多家农家乐发展。2024年,全区文旅综合收入达162亿元,“戏曲+非遗+民宿”链条带动就业超1.2万人。
未来黄陂区将持续推进“木兰村戏”品牌建设,深化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实践,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书写戏曲文化惠民生的生动篇章,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宝贵样本。(长江日报记者樊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