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位于东北腹地,地处长(春)白(城)、(北)京哈(尔滨)、长(春)图(口)铁路的交汇点,当时住有居民35万左右,具有重要战略地位。1800年,清王朝在这里设置长春厅,隶属于吉林将军,这里逐渐繁荣。"九一八"事变后,成为伪满洲国"国都",日本关东军在此修筑了许多永久性防御工事。 国民党军进驻长春后,又加强了这些军事工事,国民党报纸称其为 "坚冠全国"。
1948年1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令,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1948年3月,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在吉林省只剩下长春一座孤城。然而,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拒绝美国顾问团从长春撤退的建议,于15日任命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栋国为兵团司令、吉林省政府主席、吉林保安司令部司令,指挥新七军34000人,第六十军27000人,地方杂牌武装4万人,共计约10万人,坚守长春。国民党长春守军以中央大街(后改称斯大林大街,现名人民大街)为界,分为两个守备区,东半部归六十军驻守,西半部归新七军驻守,杂牌军驻守外围,司令部设在国民政府中央银行长春分行大楼(简称中央银行大楼,即今人民广场"中国人民银行"大楼)。
参加长春战役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约10万人,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政委萧华。经过一系列外围战斗和认真研究,6月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向中共中央军委提出三个作战方案,即迅速攻下、暂时不攻和长围打援。7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第三个作战方案,对长春采取长时间围困,先打援敌,然后攻城。15日至20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在吉林召开师级以上干部会议 (吉林会议),决定对长春实行久困长围战略,并宣布由第一兵团司令萧劲光、政委肖华指挥新成立的第十二纵队(由北满独立第二、四师和西满独立第五师组成)和六个独立师担任围城任务。
6月22日前,解放军完成围城部署,第六纵队第十八师,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三十五师和独立第六、七、八、九、十师进入指定位置,第一道包围圈分东西两个区队,独立第六、八、九师为东部区队,第六纵队第十八师为其机动部队;独立第七、十师为西部区队, 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三十五师作为机动部队,部署在城西和西南守军主要突围方向,余部组成第二道包围圈。完成以长春为中心方圆45公里、纵深25公里的封锁线,地面上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各部队又都有伸向前沿的壕沟,形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地下网络。从地面上看,似乎一马平川,不见一兵一卒,但是地面下却有千军万马,时刻严阵以待。交通壕的最前沿,距国民党军阵地不过百米,可时刻近距离观察国民党军的动向,甚至连他们吃什么饭都会看得清清楚楚,各部队之间尤其是与前沿部队都有电话联系,保证指挥系统畅通。
在执行对长春全面军事围困、经济封锁的同时,解放军也展开了政治攻势。6月28日,第一兵团召开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会后政治攻势迅速展开,阵地喊话,发宣传单,利用投诚和被俘的国民党官兵及其家属向城内喊话,针对属于滇系的第六十军上级军官开展工作,派长期做滇军工作的云南人刘浩和原第六十军副官长兼特务营长杨滨主持东北军区联络部前方办事处的工作。在梅河口战斗中被俘的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团长张炳昌、李峥先送回原部开展工作;在海城起义的原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师长潘朔端利用各种关系给第六十军上层军官写信;刘浩也曾化装秘密进入长春市区开展上层工作;第六十军中以孙公达为负责人的地下党组织也积极活动,发展地下党员,开展宣传工作。这些政治攻势和策反活动为后来六十军起义和新七军投诚奠定了基础。
围城战斗刚刚开始时,国民党军经常到周围村庄抢粮。随着围城部队的日趋压缩,国民党军已不敢出城,只能靠飞机运输解决粮食供应。5月底,机场被解放军攻占后,城内国民党守军粮食供应只能靠空投。据当时美联社分析,一天要出动40架次飞机才能满足城内守军的需求。由于空投飞机受到解放军炮兵和高射机枪射击,新七军的骄横又引起空军的不满,所以运输机空投给养时常常故意漫无边际的乱投,往往落到解放军的阵地上。即使空投的粮食落入城内,也只能由正规军享用,地方军只能靠抢劫混日子。在国民党正规军中,还有嫡系和杂牌之分,新七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直到长春解放还储存着很多粮食;第六十军属于杂牌,很快就和地方军一样,靠抢粮糊口。
"杀民养军",是国民党长春守军的基本政策。6月底,郑洞国命长春市长尚传道拟定《战时长春粮食管制暂行办法草案》,并以第一兵团团部和吉林省政府名义下发,规定市民只许自留维持3个月的口粮,其余按限定价格卖给市政府以保证守军需求,否则一旦查获将没收粮食并严惩。这一"草案"发布,使国民党守军抢夺民粮"合法化"。到了夏天,市区居民已大批断粮,即使还有少许存粮的居民也不敢举炊,因为国民党军一见到炊烟就去抢粮,不少人因此活活饿死。由于城内粮食极度缺乏,加上有人投机倒把,城内粮价飞涨,从几元1斤涨至10000元1斤。中央银行长春分行不得已发行本票,面值由几十万元1张发展到几十亿元甚至几百亿元1张。
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饥民,终于展开了与国民党守军夺粮的斗争。 28日,长春大批饥民赶到康德会馆后院粮库,冲破警戒,抢粮充饥。国民党军警开枪镇压,造成多人死亡。最初,国民党驻长春守军还禁止居民出城,私自出城者格杀勿论。8月1日以后,为减轻守军粮食负担,国民党军又把居民驱赶到中间地带。鉴于城内居民成分复杂,尤其是有不少国民党军政人员也化装成难民试图混出城去,围城部队开始时一度对出城者严格审查后才予以放行,国民党守军又不允许难民返回城里,结果在中间地带出现了大批难民死亡。
针对中间地带的难民情况,8月14日,中共吉林省委遵照东北局的指示,在长春东部成立难民处理委员会,下设兴隆、净月、长南3个难民办事处,各办事处分别在前沿和后方设置大大小小的难民收容所,有计划、分批次地收容、疏散难民。长春周围各县以及舒兰、蛟河、桦甸、磐石等县都下达了接受难民的任务。先后收容、疏散出城难民15万余人,发放救济粮4000吨、救济金6亿元和500斤食盐。为了救济难民,围城部队还开展了每人每月节约1斤粮运动,有的部队每人每天节约2两粮食,吃不饱的战士,只好用野菜充饥。
14日,中共吉林省委作出《关于处理长春外围难民的决定》,决定成立处理难民委员会,初步决定攻克长春后处理难民收容、救济等事宜。16日解放军第一兵团召开军事王作会议,根据战斗进展情况,决定缩小包围圈,进一步围困守军,第一兵团司令部也向前移动到距长春10公里的德四家子村。9月12日,解放军向义县、滦县一线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辽沈战役正式打响。9月底解放军主力挥师南下北宁线,第六、十二纵队也奉命调往通江口、开原一线,只有独立第六、七、八、九、十师和后调来的独立第十一师等六个师,及地方部队继续围困长春。
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召开军事会议,他认为共军主力南下,围困长春力量空虚,因此命郑洞国趁机率部突围。4日下午,郑洞国与曾泽生通话,要第六十军派出一个团配合新七军出击。7日至8日,郑洞国亲自督战,新七军第三十八师,对城西东北解放军独立第七师阵地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突围攻击,企图占领大房身机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按预先制订的战斗方案,分三个梯次部署部队,将国民党第三十八师击退。两天里,第三十八师仅前进了几百米,只好退回城内。在围城战役的120天里,共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歼灭国民党军约3000人,13500多国民党军士兵向解放军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