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连日来,廊坊市社科联联合多所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京东大鼓、风筝制作、面塑、吹糖人等传统技艺相继走进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古老非遗在青春校园里焕发新活力,以沉浸式体验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鼓板声声入校园

京东大鼓展风华

5月29日,廊坊市第十九小学内,一场融合童趣与非遗魅力的特色活动热闹开启。活动现场,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舞蹈、朗诵等节目轮番登场,非遗项目表演将氛围推向高潮。

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京东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姜子龙带领弟子们带来经典节目《送女上大学》。舞台上,姜子龙手持鼓板,以富有韵律的说唱讲述动人故事,京东大鼓独特的腔调在校园里回荡,将送女求学的温情与期许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快板《说大话》节奏明快,表演者巧妙运用快板技巧,把幽默诙谐的情节演绎得妙趣横生,台下师生笑声、掌声接连不断。

“这些非遗表演太有意思了!原来咱们廊坊还有这么好听的京东大鼓。”活动后,不少学生围在一起讨论。该校政教主任张凤兰介绍,此次活动将非遗表演与校园活动结合,让孩子们在欢乐中触摸非遗温度。

竹骨彩鸢承匠心

风筝技艺传薪火

6月3日,廊坊市第十小学的教室里格外热闹,第什里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赵艳强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实践课。

“第什里风筝分硬翅、软翅、板形、船类等类别,品种特别多……”赵艳强先从风筝的历史和分类讲起,随后详细拆解“扎、糊、绘、放”制作四步。“扎要对称,左右吃风面积得相当;糊要平整干净;绘从画笔到颜料都有讲究;放得根据风力调提线角度。”他一边讲解,一边拿起竹条现场演示扎架技巧,竹条在他手中灵活弯折,很快做出风筝骨架雏形。

实践环节,孩子们领取材料,尝试制作。赵艳强耐心指导,“你看这里,轻轻调整竹条角度,两边平衡了,风筝才能飞得稳。”绘制环节,孩子们发挥创意,用颜料给风筝披上五彩外衣。

“原来风筝制作藏着这么多学问,涉及美学和力学!”13岁的孙诗卓拿着自己绘制的风筝感慨,“以后我想多了解廊坊的非遗,感觉特别有意思。”

指尖彩泥塑百态

面塑艺术润童心

6月5日,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四(9)班教室里,非遗面塑进校园活动正在进行。高派面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继泽带着彩泥和工具,为孩子们揭开面塑艺术的神秘面纱。

“面塑俗称‘捏面人’,早在汉代祭祀里就有了,是咱们老祖宗的指尖绝活!”高继泽拿着精致的面塑作品,讲解面塑历史。随着他展示竹签刀、造型梳等工具,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此次创作主题是“国宝熊猫”,高老师一步步指导:取白色面团揉成圆球做脑袋,黑色面团压片捏出耳朵贴上……

孩子们全神贯注投入创作,有的小心揉着面团,有的认真捏着熊猫耳朵。高继泽在课桌间穿梭,不时指导:“熊猫身体别捏太长,轻轻收拢两端才更圆润。”在他的帮助下,零散彩泥逐渐变成憨萌可掬的熊猫。“原来熊猫黑眼圈要捏成水滴形才可爱!我要把‘滚滚’带回家给妈妈看!”王艺涵举着作品开心地说。

当几十只形态各异的“面塑熊猫”整齐摆放,课堂变成微型非遗展。高继泽感慨:“面塑是文化血脉,看到孩子们的笑容,就知道非遗种子播下去了。”

糖丝飞舞绘童趣

吹糖人里觅非遗

6月6日,市级非遗吹糖人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兴旺走进廊坊市第十三小学,展示吹糖人技艺。刘兴旺拿出熬好的糖稀,手腕灵活转动,对着糖稀吹气、塑形,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就出现了。

“吹糖人关键在手上功夫和吹气技巧,得控制好力度。”刘兴旺一边演示,一边给孩子们讲解。孩子们紧盯着他的动作,不时发出惊叹。随后,孩子们在刘兴旺的指导下学习吹糖人。

“糖人甜甜的,制作过程也超神奇!”体验后,孩子们开心分享感受。

此次活动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吹糖人技艺,在甜蜜体验中了解非遗,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这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市社科联落实“文化润廊”行动、推进社科普及“六进”的生动实践。“我们通过组织非遗工作者、社科专家学者开展沉浸式、互动式非遗文化科普宣传,不仅展示了廊坊传统技艺,更推动了非遗活态传承与社科普及的深度融合。”市社科联副主席杨军说,下一步将持续开展多元社科普及活动,深入挖掘本土特色传统技艺,精心打造“一城一品”社科普及品牌,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从京东大鼓到风筝制作,从面塑捏揉到吹糖人的奇妙,廊坊非遗进校园活动,正以鲜活的形式让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在童心沃土扎根、发芽。

(廊坊日报记者张泰源编辑冯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