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提出了“低空经济”的相关概念。到今天,从监管到产业,多个行业已经和低空经济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不仅如此,在政策上,近年来国家也在推动低空经济的落地。
日前,低空领域综合场景服务商蜜蜂低空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行业领先的早期风险投资机构阿尔法公社领投。据悉,本轮融资完成后,蜜蜂低空将会加大对低空垂直场景AI系统投入,继续复制其标准化的场景运营模式,布局低空四大场景。同时对低空产业链上下游开放蜜蜂产业合作平台“低空智联”,共建低空产业新生态。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亿航这样的整机厂商,蜜蜂低空对自己的定位是整个产业链上的低空产业服务商,“我们不是造飞行器的人,而是让飞行器被需要和被使用的人。”蜜蜂低空创始人赵敏说道:“我们连接场景与上游供应链,每一个垂直场景中的每次飞行数据,都是低空行业可复用的算力燃料。”
跨界入局,让产业先转起来
根据公开信息,蜜蜂低空成立至今13个月,初期以旅游观光场景为切口,2024年上半年就已覆盖23省110多个5A/4A级头部景区,并获得独家运营权,覆盖1.2亿年客流量,平均季度执飞超1.2万人次,单机创造增收超百万。
“低空经济是政策与技术叠加的风口,行业处于商业化验证期和技术成熟度曲线爬升期,未来一定有机会。同时,低空领域确实需要有运营和商业化能力的组织来推动,让大家从仅仅关注技术数据转向关注市场和商业化需求,让优秀的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真正的应用,进而打通低空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不过,低空经济虽然市场前景庞大,但就目前的落地商业化来说,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行业痛点依然尖锐。比如说航空级电池能量密度不足,主流eVTOL载重普遍低于500公斤,续航时长1小时内;场景割裂,全国仅0.1%的A级旅游景区布局低空观光,其他通航、农林、应急、物流和各行业应用场景几近空白;商业闭环难题,太多团队困在“航空级技术”和“飞行器参数”的执念里,前期研发费用难以为继之外,很多头部企业单机年运维成本近百万,营收却不足30万元。
而正是基于当前的市场现状,也让蜜蜂低空在场景化运营的时候,选择先让一部分人飞起来。“与其等待技术完美,不如先让产业转起来。作为跨界者,我们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商业化能够聚合头部,用市场化的数据来指引未来技术革新的方向,让更多的整机企业有地方飞起来,先活下来。”赵敏说道。
据介绍,蜜蜂低空在低空中选择的第一个垂直场景是文旅,在重庆巫溪红池坝、内蒙野狼谷、重庆酉阳叠石花谷等景区,使用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定翼有人机,测试期的上线周期从行业平均45天压缩至72小时、单机日执飞架次达60余次,季度单机营收破百万。对于这样的成绩,赵敏认为是验证了低空经济里的产业+场景的“最小可行性闭环”。
“我们先在景区这种刚需、高频的低空观光运营场景,一有流量,二是相对隔离的环境,它是比较容易去做空域的审批以及实际运营落地的。至于前期选择的是看起来不怎么高级的有人机,也是基于市场和旅游观光场景的实际需要,现阶段eVTOL的充电和续航的时间以及载重上来讲不符合咱们经济的效率。”
低空产业的应用商店,预计一年内GMV破亿元
在交流中,作者了解到,蜜蜂低空的单一飞行体验客单价在499元,单次飞行的成本在107元左右,包含了的油耗、飞行员的成本、提成、人力的成本,以及我们实际飞机所需要做的维修维护,目前在景区已经实现了整个项目的盈利。
在赵敏的预期中,单一旅游赛道计划在2027年整体这三年让两百多万人飞起来,能够实现6个亿的营收和6000万利润。“目前签的景区已经覆盖了1.2亿的受众,用现在最差的转化率来计算,未来也会有10亿以上的营收。”
除了景区观光,蜜蜂低空计划针对文旅方面做进一步的拓展和利润场景挖掘,比如游学研学、驾照培训、对意向客户做飞行器的销售等,借助每一次飞行带来的用户去做私域运营,从而开拓更多的商业转化。
在C端之外,蜜蜂低空也匹配G端、大B和B端的需求,已经聚合接入1500家企业,包括通航类、材料类、整机类和软件服务类的企业、以及基建保障类和飞行服务类的企业。
“就像搭建了一个应用商店一样,我们目前着重观光,未来还会有应急、巡检、支线物流,需求方在需求广场发布需求,整机企业和运营商根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使用AI来匹配需求,双方通过平台撮合,实现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