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女诗人席慕容在参加一场公开演讲时她对传统文化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其中引起广泛争议的当属她建议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从课本中剔除。
席慕容认为《愚公移山》存在着误导学生的可能性,一些学生可能会将语言中的行为付诸实践,这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极其不利。
大家对于席慕蓉的此番言论褒贬不一,这究竟是席慕容别有用心,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的碰撞呢?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它激励着无数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破现实后,仍然选择自己心中的康庄大道。长久以来,大家一直将“愚公精神”代化成一种坚持不懈,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的精神力量。愚公与他的家人们在面临着两座高高耸立的大山时并没有泄气,哪怕他们明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将大山移除,但是仍然寄希望于后代。
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歌颂,我们都期望能够像愚公一样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然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具有局限性,古时的观点在如今是否又适用呢?如果以现在的发展眼光来看,愚公的行为确实是与现在的一些观念不相符合。我们如今提倡保护环境,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席慕容在参加一场研讨会时就曾公开表示,她认为教育部应当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从语文课本中去除,因为它不符合如今的时代观念。席慕容说的义正言辞,为此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席慕容认为如果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放到教科书中,那么一些心智还未成熟的学生可能就会付诸行动。人又怎么能够将大山给搬走呢?这完全就是天方夜谭啊!
而在21世纪的今天,环保与全球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了全世界都在讨论的议题。资源本就有限,如果因为一篇不正当的文章导致一些人再去破坏,那岂不是舍本逐末了吗?我们所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并非是为了一己私利就破坏自然环境,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席慕容还认为愚公之所以想要搬走大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不想要绕路。搬走两座大山的难度与绕路而行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而愚公的选择实在是太过愚蠢。
席慕容还认为,愚公将搬山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子子孙孙,也是没有考虑到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行为,难道我们也要学习吗?一人难称百人心,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都会有人喝彩,同时也伴随着源源不断的质疑声。网上分成了两波阵营,一部分人支持席慕容的观点,而另一部分人则对他的说法进行了批判。一部分支持席慕容观点的人认为她言之有物,确实是立足于现代环保的保护问题。
语文课本在学生的学习和塑造人格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些学生盲目的跟从《愚公移山》中愚公的行为做出违反大自然规律的事情,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我们现在普遍认为大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若要让后代通过这篇课文了解到可以通过人力改变自然,那么也是与现代的环保理念相相悖了。而另一部分反对席慕容的声音就更大了。
他们认为席慕容的发言具有主观性,而且判断和理由说的都太过于武断。《愚公移山》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并非是因为愚公挖山的行为值得人们学习,而是他那种遇到问题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人们。中学的语文课本里之所以有这么一篇课文,也是想要通过课文传递一定的教育意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值得学习,精神是永恒的。
席慕容的这一观点是在偷换概念,让孩子们学习和领悟的也只是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已,并不会有老师专门引导学生去实行挖山的行为。再者说了,不能抛开历史背景就来谈问题。时代是具有局限性的,古代时人们的主要问题是生存,所以他们开发大自然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赓续,并非是出于破坏自然的目的。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的物质财富得到满足时,一些人才会抱着盈利的目的而去破坏大自然。
孩子并非是提线木偶,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经过老师正确的引导,孩子们是可以判断出这篇文章想要告诉他们的究竟是什么。因此,几乎不大可能出现席慕蓉所说的跟随着这篇课文,一同破坏大自然的行为。甚至有些人还认为席慕容目的不纯,她自然知道愚公移山讲的只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而已,而她偏偏要标新立异,或许是别有用心。
网上铺天盖地的出现各种对席慕容的质疑,还有人表示对于她的滤镜全部都碎了。不过依然有席慕容的忠实读者出来为她辩解,他们认为席慕容只是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罢了。思想界百花齐放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对于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席慕容之所以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主要还是因为她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知名诗人。
虽然席慕容的祖籍是内蒙古,但是她从小就在台湾长大。或许接触到的文化和观念与内地有些不同,所以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另类看法。虽然席慕容在演讲时说的一番话有些道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她的主观性太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有些偏颇。《愚公移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我们不应该看到其表面浅显的“搬山行为”,而是注重愚公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内核。
那么大家对于席慕蓉的观点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