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穷书生去岳父家借钱进京赶考,可岳母小气,扔给他一件旧皮袄,让他去换钱。然而旧皮袄中的秘密,让穷书生娶了个貌美的妾。 这位穷书生原也不是个穷人,而是当地一个富商人家的嫡长子。他们家向来经商,因此对儿子的读书十分重视。 书生承载了一家人对功名的殷切期望,平时读书十分用功。而他也因家境殷实,娶得了一门当户对的闺秀。 但好景不长,就在书生即将进京赶考的时候,他们家就出了一个意外。 他的父亲去南方做一笔大生意,为了这次生意,几乎押上了全家的资产,还背上了一些外债。 但就在南下经商的途中,他们一行人遭遇了山匪,不仅货物被洗劫一空,就连性命也没能留住。 书生家的其他亲戚听到这个消息,不仅没有帮衬他们家,还赶过来趁火打劫,顺走了他们家仅剩的一些财物。 可怜书生和自己的母亲孤儿寡母两个人,没有丝毫的招架之力,就这样被欺凌得没有了后路。 更令人唏嘘的是,书生的妻子在这件事情发生后,第一时间也选择了带上金银细软,回了娘家。 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从富家公子变得穷困潦倒,将物是人非、世态炎凉体会得淋漓尽致。 但他却没有多余的时间伤春悲秋,眼看着科考在即,多年的寒窗苦读的成绩即将要得到验证。 这个考试也是他今后能否成功东山再起的唯一机会,他不得不打起精神,全力以赴。 可面对空空如也的家和累累的外债,书生发现自己竟然连进京赶考的盘缠也凑不出来了。 没有办法,他只好到自己的岳父家借钱。 尽管对自己那嫌贫爱富的妻子十分不齿,但在自己的岳家面前,没有任何底气和资本的书生还是只能低三下四,委曲求全。 但这岳家既然能做出先前那种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事,又怎么会真的好心借钱给他呢? 果然,书生那小气的岳母一见到他就皱起了眉头,活像是欠了她几万两银子一般:“我们家孩子跟着你,福没享到多少,竟是吃了苦头。这也就不说了,你现在竟然还敢来纠缠我们!” 书生苦不堪言:“请长辈恕罪,晚辈实在是迫不得已。今只求碎银几两,他日得取功名,定然会重谢岳家。” 但书生的岳母还是不依不饶,非说是书生一家负了自己的女儿,要他给出和离书,两家自此再无关系。 无奈之下,书生只能当场写下了和离书。 他岳母便施舍般给了他一件旧皮袄,让他拿去当了钱,做路上的盘缠。 可世间的事就是这么曲折离奇,这破旧的皮袄竟然还大有来头。 当时,书生的妻子急着私携金银细软回娘家,又怕太过显眼走漏风声跑不了。 于是她便在库房角落寻了一件破旧的皮袄包住自己的包袱,悄悄送出了家门。 回到娘家后,他们本就不在意这件破旧的皮袄,就扔在了一边。 赶巧书生前来借钱,就想着也不是自己家的东西,随便拿来打发书生就行了。 于是,这件旧皮袄就在阴差阳错下物归原主了。 这书生带着皮袄回到家里,越看越觉得眼熟。 看着看着,他一拍大腿:“这不就是我家的东西吗?” 他喊来母亲一起辨认,确认就是亡父的遗物后,书生抚摸着皮袄,悲痛之情油然而生,二人抱头流泪。 但摸着摸着,他们突然感到有一处不平的地方,正感到奇怪,就看到那处有个缝起来的小口子。 母子俩拿来剪刀剪开线头,想看看里面是什么东西。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里面竟是他父亲没有交上公中的一些“私房钱”。 不仅有银票,还有一些薄薄的金条,也亏得这皮袄厚重,才没有被他岳家发现异样。 凭着这些东西,书生和母亲过上了好点的日子。 母亲觉得应该找个可心人陪在儿子身边,还寻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买过来给书生当妾。 书生看到貌美如花又勤劳能干的小妾,心里也是非常喜欢,还带着她一起上京去了。 书生不仅成功进京赶了考,也在后来的仕途过得十分顺利。 当他衣锦还乡的时候,他那曾经对他避之不及的岳家又是如何后悔莫及,又都是后话了。 但这书生也还算信守承诺,仍旧是给了他们一笔钱,权当是报了“还衣”之恩。 老话说得好:“莫欺少年穷。”这样的事件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要学会时时处处与人为善,毕竟人生的机遇会在何时、何处到来,都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