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计划——网罗新视界”系列活动苏州站顺利召开

桐乐说健康 2024-11-08 19:26:32

2024年10月26日,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发起的“星火计划——网罗新视界”系列活动在苏州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伟教授和蔡琴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季晓燕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蔚教授、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黄晓丽教授、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罗莎莎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周天球教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周吉林教授担任会议讲者。启东市人民医院戴追教授及各位专家围绕眼底病变展开分享和讨论。现将会议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主席致辞

沈伟教授

蔡琴华教授

会议伊始,沈伟教授和蔡琴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眼底病变的诊疗手段不断更新,治疗效果显著提升,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光明。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病例数量和不断变化的疾病谱,仍需不断探索、学习和交流,以进一步提升诊疗水平,造福广大患者。本次会议旨在探讨眼底病诊疗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经验和未来发展趋势。相信通过本次会议的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不仅在学术上取得新的突破,更能在临床上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共同推动眼底病变诊疗事业的蓬勃发展。

专题分享

季晓燕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季晓燕教授就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了精彩的分享。AMD患者数量庞大,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其患病率显著上升。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MD已成为严重危害患者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AMD逐渐受到广泛关注,AMD诊疗领域取得的显著进步。AMD与衰老、氧化损伤密切相关,这些损伤导致脂褐素蓄积,进而引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损伤及功能障碍,形成玻璃膜疣,激活补体系统,最终导致AMD的发生。随着AMD治疗方案的不断探索,抗VEGF已成为一线疗法。但如何提高药物浓度、探索新通路及新机制药物、开发新型给药方式及基因疗法等仍是当前AMD研究的热点。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疗法的不断涌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MD患者将能够获得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重拾光明未来。

夏蔚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蔚教授带来“双通路抗VEGF药物治疗nAMD真实世界案例分享”的分享,聚焦于法瑞西单抗在nAMD治疗中的最新进展与真实世界应用。当前,抗VEGF治疗已成为nAMD的主流疗法,但主要由于患者依从性较差,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往往低于临床试验(RCT)结果。法瑞西单抗能够同时抑制Ang2和VEGF-A,从而减少新生血管的渗漏和出血。这种双靶点、双通路的治疗策略为nAM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随后,夏蔚教授分享了多个真实世界的研究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病情、不同治疗阶段的nAMD患者。通过使用法瑞西单抗,患者的视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视网膜厚度也明显下降。特别是在一些难治性的经治病例中,法瑞西单抗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与传统抗VEGF药物相比,法瑞西单抗能够更长时间地维持疗效,从而减少注射次数和患者的就医负担。这对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期待法瑞西单抗能够为更多nAMD患者带来福音。

黄晓丽 教授

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黄晓丽教授围绕眼脑免疫连接的新发现展开深入分享。过去,眼睛和大脑都被认为是免疫豁免器官。然而,近期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眼睛具有一个区域化的淋巴系统,眼后节的抗原能够特异性地与大脑引流到相同的淋巴结,从而使眼睛和大脑在免疫反应上相互联系。这个淋巴循环系统能够协调激发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为眼部和大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首先,这一发现为解决基因治疗中多剂量免疫抑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调节淋巴系统,可能实现基因治疗的重复给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其次,通过玻璃体内免疫,有望开发针对难治癌症的治疗策略。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这种连接在其他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中的作用及潜在的治疗应用。同时,也可以评估淋巴系统在眼科其他疾病中的作用。

讨论环节

在讨论部分,全体参会嘉宾就各自临床中诊治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nAMD等疾病的心得体会各抒己见,并且对临床使用VEGF-A/Ang-2双抗药物法瑞西单抗治疗nAMD、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经验和新的展开了热烈讨论。

专题分享

罗莎莎 教授

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罗莎莎教授围绕一位47岁男性患者的诊疗过程展开。该患者因左眼视物模糊5天就诊,外院初步诊断为急性视网膜坏死(ARN)。然而,接诊专家在详细检查后发现,患者的病灶并不符合ARN的典型特征,而是表现为视盘附近的水肿和黄白色团块状病灶。经过一系列诊疗最终确诊为左眼眼弓蛔虫病。随后罗莎莎教授详细介绍了眼弓蛔虫病的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并强调眼弓蛔虫病并非儿童的专属疾病,成人发病时也可能因早期炎症反应和肉芽肿的形成而容易被误诊或漏诊。眼内液检测、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及眼底多模影像检查尤为重要,尤其是SD-OCT及UBM扫描可发现早期视网膜及虹膜睫状体的肉芽肿性炎症。最后,罗莎莎教授通过实际案例进一步阐释了眼弓蛔虫病的诊疗过程,强调每个病例都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周天球 教授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周天球教授就近视防控和对各类护眼产品的深入解析。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学习压力的增加,近视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2022年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达到51.9%。江苏地区的近视问题更为突出,近视青少年数量庞大。针对近视问题,国家卫健委已颁布了近视防治指南,将近视分为前驱期、发展期、高度近视期和病理性近视期四个阶段。随后,周天球教授分享了哺光仪、大路灯及叶黄素的作用机制和优缺点。建议家长和孩子们应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同时选择科学、合理的护眼产品。对于市场上的各类护眼“神器”,应保持理性态度,避免盲目跟风。在选择护眼产品时,应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周吉林 教授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周吉林教授通过两个不同的病例深入分析玻璃体积血的诊疗和鉴别诊断。视网膜大动脉瘤(RAM)是一种临床获得性视网膜血管异常疾病,多表现为囊状或梭形样血管局部瘤样扩张,常发生在视网膜动脉3级以内分支,好发于老年女性,与高血压等心血管病变关系密切。RAM的临床表现多样,静止型RAM一般无临床表现,出血型RAM可导致视力突然丧失,渗出型RAM则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RAM的治疗包括观察、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及玻璃体切除术等。而葡萄膜炎-青光眼-前房积血综合(UGH)是由于人工晶体与虹膜或睫状体等眼内组织的机械性摩擦导致的炎症反应、眼压升高及前房积血等症状。高度近视是UGH综合征的潜在风险因素之一。UGH综合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手术治疗、抗炎治疗及眼压控制等。

讨论环节

讨论环节,各位参会专家围绕下半场的分享展开讨论。各位专家强调在眼弓蛔虫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应关注B超特征性改变及血清学检查。还就RAM的激光治疗、UGH的处理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探讨了双通路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中的选择时机和治疗方案

会议总结

沈伟 教授

会议最后,沈伟教授总结道,本次会议历时近3个小时,内容丰富。各位专家齐聚一堂,分享眼底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和最新进展,让我们受益匪浅。本次眼科会议圆满落幕,但对眼科知识的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各位同道能继续保持这份热情,共同推动眼科医学的发展,为更多的眼病患者带去光明与希望。

编辑: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王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