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皮科创新故事】王刚教授:锚定目标,坚持不懈,开启科研成果转化的大门

桐乐说健康 2024-11-05 19:24:32

当今医学领域正在经历巨大变革,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更迭,中国医学力量的崛起,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更是无数专家学者不断突破、勇于探索的见证。特别是皮科领域,近年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涌现出多项创新成果。

本报特别推出“领航创新——讲好中国皮科领域创新故事”专栏,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开创者的世界,聆听他们的科研故事,感受他们的情怀与智慧。在这里,您将看到皮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它们如何从理论转化为实践,从梦想变为现实。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刚教授,听王教授为我们讲述他和团队的科研故事。

专家简历

王刚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亚洲银屑病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深思笃行,持续探索,揭秘K17与银屑病之间的关系

王刚教授在银屑病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被问及最初是如何选定研究角蛋白17(K17)环路来治疗银屑病,王教授回答道:“实际上,早在2000年之前,我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领域。过去的研究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尚未出现。在思考如何切入银屑病研究时,我注意到了抗体库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有一个庞大的抗体库,能够利用任何抗原来筛选并获得相应的抗体。基于此,我设想,是否可以通过提取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及皮屑中的蛋白质,利用抗体库技术筛选出特异性抗体,从而找到与银屑病发病的关键抗原。”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王教授的团队成功筛选到了针对K17的特异性抗体,这意味着在银屑病皮损部位,K17是一种非常重要且丰富的抗原。由此,王教授及团队明确了研究的切入点,即探究K17在银屑病表皮中的特异性高表达及其作用与功能。

“然而,研究之初也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从理论层面来看,K17与银屑病发病的相关性及其机制在此前未得到广泛研究和认可,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第二,从技术层面来讲,当时技术不发达,想要深入探究K17在银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进展非常缓慢。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坚持下来,这一项目持续了20多年,直到现在才逐步进入到转化阶段。”王教授说。

找准方向,坚持不懈,是科研成功的必经之路

从明确研究方向到取得研究成果并实现临床转化,王教授认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研究方向必须准确。如果方向不对,研究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前功尽弃。因此,我们在确定研究方向时非常慎重,从不同角度反复论证K17与银屑病相关这一方向是否正确,证明我们提出这一假设的客观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次,在确定研究方向后,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样重要。因为所有的创新性和原创性研究,都没有先例可循。无论是研究方向还是具体的研究手段,都会面临重重障碍。在这一过程中,成功往往是经过漫长的过程逐渐积累的,而失败则几乎是研究过程中的日常。如果不能坚持,中途放弃,那么整个项目可能就会功亏一篑。”

银屑病顽固易复发,为患者减轻痛苦始终是我们的目标

王刚教授介绍道:“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极大,民间称之为‘牛皮癣’。这种疾病表现得非常顽固,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在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往往病急乱投医,尝试各种不规范甚至带有严重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患者,他们因使用不当的治疗方法而使身体遭受了严重的伤害。例如,有些患者因此发展成严重的银屑病类型,如脓疱型或红皮病型。甚至还有些患者因使用含有毒性成分的偏方,导致肾脏、肝脏受损,皮肤溃烂等情况。这些所谓的偏方、秘方,不正规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它们使银屑病变得更加复杂和顽固,更加难以治疗。”“作为皮肤科医生,每当看到这样的病例,我的内心会受到极大的触动。”王教授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坚持在银屑病这个方向上不断努力,力求取得进展。我们深知,在银屑病研究上取得的任何进展,都有可能为将来解决患者的痛苦提供有力支持。”

精准靶向是皮肤领域的创新趋势,多样化诊疗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随着生物医学与技术工程的不断进步,皮肤科领域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发展。当前,诸多疾病,尤其是银屑病,已迈入靶向治疗的时代。靶向药物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也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被问及皮肤科领域转化研究的创新趋势,王教授认为将主要体现在靶向化、精准化和多样化三个方面。“靶向化是指,相较于以往使用广泛抑制免疫的药物来治疗免疫紊乱性疾病,如今我们更倾向于针对特定的细胞或分子进行精准干预,类似于从‘机关枪扫射’到‘狙击步枪打靶’的精准度提升,减少不良反应。精准化则强调不同患者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同一治疗方法在不同患者身上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些患者效果显著,有些则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未来我们需要通过精准化的理念,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合理的治疗方案。多样化则体现在诊断与治疗手段的丰富性上。未来的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方案,而是涵盖靶向治疗、小分子药物、多肽药物以及基于细胞治疗等多种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多样性的选择,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王教授说。

王教授继续讲道:“未来,我们团队将继续致力于银屑病及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深入研究,探索发病机制,特别是那些尚未被阐明的关键问题。例如,银屑病虽然现有治疗方法已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容易复发,其复发机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还有BP,作为自身抗体介导的疾病,我们将探究为何患者体内会产生这种自身抗体,哪些因素会影响自身抗体的产生。我们期望在这些机制上取得新的突破,并基于这些研究进展,实现更好地转化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水平。”

小结

王刚教授以其卓越的科研造诣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银屑病研究领域持续深耕,成功筛选出针对K17的特异性抗体,为银屑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方向。王教授的研究历程彰显了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研究方向的准确性与坚持不懈的必要性。王教授团队不仅关注科研突破,更注重将成果转化为临床实际,致力于解决患者痛苦,提升治疗效果。他们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以患者为中心、紧密结合临床需求的科研模式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关键。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科研创新成果能够落地,实际应用于临床,最终使患者受益。

中国医学论坛报 张利环 侯良宇 采写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王刚教授 审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