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在女儿小芊3个月大时,就将孩子留给了婆婆带,自己和老公去了广州打工。
姐姐和姐夫一年回家4、5次,每次回家最多呆上2~3天就走。可姐姐每次回家,都会给小芊买了很多衣服、玩具,还有许许多多的零食。
转眼,孩子4岁了。有一次,姐姐也像往常一样,买了很多东西回家给孩子。可这次回一来,有一件事,令姐姐很伤心,这件伤心的事就是无论姐姐怎样哄小芊,公公怎么教孩子,小芊就是不靠近她,不和她讲话,也不叫她。
当孩子奶奶问小芊为什么不叫“妈妈”时,小芊却说:“她又不管我,我为什么要叫她?”说完,转身来到奶奶身边,紧紧拉着奶奶的手。
为什么孩子喜欢奶奶胜过妈妈?显然,孩子和妈妈不亲了,为什么孩子喜欢奶奶胜过妈妈?
小芊喜欢奶奶胜过妈妈,这是由于孩子长时间和妈妈分离使得亲情变得疏远。可有时候我在一些妈妈群里却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没有离开过孩子,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却喜欢奶奶多一点。
然而上面那位妈妈所说的情况又是为什么呢?
在《0~6岁婴幼儿心理百科》一书讲到;妈妈作为最主要的抚养人,如果嘴边总是挂着“不行”或者“不可以”,而让孩子感到有压力,或者没有充分表现出对孩子的关爱的话,孩子往往会畏惧妈妈,因此会和爸爸或其他人更亲近。
如果妈妈是主要抚养人,但孩子更喜欢其他人,那说明母子间的依恋关系存在不稳定因素。
但如果妈妈不是主要抚养人,比如,孩子是奶奶带大的,那么孩子更愿意亲近奶奶是正常的。
1、周岁前的孩子更喜欢带自己的人
婴儿在6个月左右时开始形成对主要抚养人的依赖性。如果带孩子的人不是妈妈而是其他人,那么孩子和其他人形成依恋关系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更喜欢带自己的人是一种正常现象。
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看见妈妈就不愿意离开,那就要注意那个主要抚养人在抚养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
要特别留意孩子和主要抚养人的关系。在此要强调的是,和主要抚养人相比,孩子更亲近其他人的时候,依恋关系存在问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是,和妈妈相比,孩子更喜欢爸爸是一种自然现象。周岁前后的孩子运动机能高速发育,特别喜欢利用身体的游戏活动。
爸爸往往在这方面更擅长,所以孩子觉得和爸爸一起玩更有意思,自然愿意亲近他。
2、早期的亲子关系相当重要
有些人认为,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跟自己亲密了,其实,这种说法有点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呢?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来说,孩子幼年时期是亲子之间建立亲密感的最佳时期。
孩子正处在最幼小无助的时期,对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来自其照料者,此时谁给予孩子最多的关爱,谁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
而长时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对小孩子来说潜意识里已经没有了“爸爸妈妈”的概念,又或早已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爸爸妈妈。
因此,面对每年只能有两个星期在一起的爸爸妈妈的电话,面对两年只回来过一次的妈妈,跟他们说话和跟陌生人说话有什么区别呢?
即使将来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孩子也很有可能会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处处有所保留。所以说,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孩子很难让孩子和父母变得亲。
奶奶带的娃和你不亲怎么办?抓住这个关键期,让孩子和你亲不难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很多年轻父母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
他们大多初为父母,主要的精力往往都集中在事业上,被工作所困,即使有一点空闲时间,也忙于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父母不自愿地成了“甩手掌柜”。孩子被迫隔代抚养。
父母对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意义比人们想象的重要得多,由于孩子都有一定的恋母、恋父情结,长时间不与父母亲近,得不到应有的爱抚,不仅心理上会产生缺陷,而且孩子喜欢依赖老人,在感情上与亲生父母疏远,造成亲子隔阂。
有些妈妈可能会说,我已经错过了。怎么办?可妈妈们别灰心,如果你在孩子4岁之前不在她身边陪伴孩子,问题不大,我们还是有机会弥补的。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书中说到;4岁左右的孩子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十分关注别人是否爱他,他们对父母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进入“情感敏感期”。
只要我们抓住孩子的“情感敏感期”,将孩子带回身边,孩子长大后依然和你亲近的。
我是琦想妈妈,育婴师,两个孩子的妈妈,感谢你的阅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小学生都懂得道理 谁陪伴的多 谁付出的多 孩子自然就跟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