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4日,备受期待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然而当时批准建设的同意书上,却少了9位专家的,同意签名。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工程史上,最宏伟的建设项目之一,三峡工程从构想到立项再到开工,其中间的争议始终不断、民间评说更是纷纭。
那9位专家当年拒签同意书,究竟是出于何种考量?
而34年后的今天,他们当初的顾虑,又是否真的应验了?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百年三峡梦修建三峡工程,不仅是那代人的心愿,更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夙愿。
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曾提出:
“改良(长江宜昌段)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这段极富预见性的话语,很敏锐的捕捉到了,三峡的两大价值。
也就是,改善长江航运,并充分利用,三峡丰富的水能资源。
要知道,在整个三峡地区,长江水道纵横交错,不时的出现激流险滩,轮船航行起来颇为艰难。
与此同时,这里还水流湍急,地势落差极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然而,让三峡工程从构想,化为现实的道路,并不平坦。
孙先生虽然早早的提出了构想,可却是民国时期的国力,远不能支撑如此宏大的工程。
到1925年先生去世,其实这件事也只存在于,构想之中。
真正付诸具体的行动,那已经是1932年的事了。
要说国民政府,突然重提修筑水坝这事,实在是因为1931年的特大洪水,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过于巨大。
为了根除水患,这才派了专业勘测队,对于三峡沿岸,做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实地测量。
而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开展三峡水利工程的实地勘测。
完事后,勘测者们撰写了《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并初步提出了粗略设想,那就是在黄陵庙及葛洲坝一带,进行水库蓄洪建设。
为了实现这个构想,国民政府还专门公派了,多名技术人员,前往美国学习深造。
只是没想到,深造的人才还没归国,日寇对于我们的全面侵华,就已经展开了。
此后就是长达八年的抗战,到了44年的时候,美国专家萨梵奇才来到中国,帮忙考察了一番三峡,并于46年促成了,国民政府和美国的合作,打算共建三峡工程。
但没多久,国共内战的爆发,又让这个项目无限期搁置了。
而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也是对于三峡工程,多有关切。
不过当时的技术能力和国力水平,确实实施起来困难。
因而毛主席在听取专家意见后,选择了从长计议。
而这一等就是几十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峡工程的构想,才被重拾上议程。
九人拒签同意书1986年,国务院要求水利部,组织400余名各领域的专家,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论证。
所有专家,统共分成15个小组,将从泥沙沉积、防洪能力、生态环境、移民安置等多个角度,对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
只不过,最终论证汇总完后,领导层发现,对于这项工程是否应该开工,竟然出现了,几乎两极分化的意见。
其中,9位来自各领域的权威专家,赫然拒绝,在三峡工程论证同意书上签字。
他们分别是,郭来喜、李玉光、廖文权、侯学煜、何格高、伍宏中、覃修典、方宗岱、黄元镇。
这9位专家在拒签时,详细的提出了,他们拒签的两大顾虑。
其一是,三峡工程可能造成,严重的泥沙淤积,时间一长必会影响,航运和发电。
其二就是,在未来出现动荡的国际形势时,三峡大坝极可能沦为战争目标,一旦遭受攻击,而导致溃坝的话,那将会造成巨大人员伤亡。
这个后者的原因,甚至也是,毛泽东当年否决三峡工程的,关键原因。
另据当时基建总参谋长张爱萍回忆,毛主席在询问他时,他个人也认为,三峡大坝很可能成为,明显的军事打击目标。
但与此同时,也有专家对泥沙问题,持相反观点。
他们认为,可以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将淤积物排出库区。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支持者经反复研究论证,得出三峡工程不建,是没有与其等效,或接近等效的,其他替代方案的结论。
最终,中央在面对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时,并未采纳反对意见,而是拍板决定,开工建设三峡工程。
但那9位,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的专家,着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勇于表达不同观点、对国家负责任的精神。
这些人的担忧,也间接推动了,工程决策的审慎、建设的周全。
泥沙顾虑,不攻自破30年过去了,就让我们看看三峡工程建成后,专家们当初的那些担忧,是否真的应验了?
首先是,泥沙淤积问题。
实际上,水土流失才是淤积的根源,随着中国近些年大力实施水土保护、植被覆盖,三峡来沙量,已大幅减少。
经过2003-2012年近10年观测,年均沙量为2.03亿吨,比1990年前的均值低了42%。
其次,在防洪能力方面,三峡大坝按“万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标准设计。
而长江有史以来,最高洪峰流量,也只有10.5万立方米/秒,三峡工程完全能够承受住,12万立方米/秒的防洪压力。
2020年8月,三峡迎来了建库以来,最大的入库洪峰,流量为7.5万立方米/秒。
通过三峡库区,与上下游30多个库区、蓄洪区的联动调控,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相差达2.6万立方米/秒,有效缓解了,下游防洪压力。
这些数据也应验了,当年支持建设三峡工程,专家们的判断。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远大于弊端。
事实上,三峡工程除了利用水能发电外,最重要的作用正是防洪,从而避免像1998年那样的,重大洪水灾难再次发生。
坝体可硬抗核武器至于三峡工程可能会引发地震,或者成为战争打击目标的担忧,更是被驳斥了。
通过一系列勘探论证,专家们认为三峡地区的地质构造条件下,库区水向断裂的最大影响深度,不会超过10千米,远远不及地震的发生深度。
所以,说三峡库区蓄水,会引发地震等灾难,也是无稽之谈。
再者,三峡大坝高185米,相当于66层楼那么高。
但大坝底部宽达几千米,并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坚固的三角形切面重力坝结构。
即便遭到弹道导弹袭击,大坝也只会炸出一个洞口,所泄漏的流量相当于,打开数个放水闸门。
而三峡工程对防空防御设计,也同样重视,不仅配备防空军事设施,大坝工程本身底座加深,防护能力上,更是能承受小型核弹的袭击。
如此高水平的战备防护,加之三峡大坝是中国的底线红线问题,故而没有那个“脑抽”的国家,刚把三峡大坝列为“打击目标”。
所以说,专家们当年对三峡工程可能遭受袭击,导致泄洪伤亡的担心,只能算是未雨绸缪,参考意味更重。
让水生生物陷入困境?那么,三峡工程建成后,是否真的就无虞无险了呢?恐怕也不尽然。
长江流域向来是,我国重要的水生物基因库。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11科近1000种鱼类。
然而,三峡工程修建后,海水倒灌成为了不可能,某些地方的河面,下降超过百米,人为性的割断了,一些洄游性鱼类洄游通道。
以中华鲟为例,这种底层栖息鱼类的生存规律,就是在长江口外浅海域越冬,之后游回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衍后代。
修建三峡大坝后,中华鲟等洄游性鱼类,便陷入两难。
或是上不了洄游路径,影响繁衍;或是被大坝拦阻,难以到达越冬地点。
再比如,长江白鲟就在2003-2005年间,宣告物种绝迹。
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自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直至今日,一些重要商业鱼种的资源量,仍在大量减少,而这些严重影响了,沿江经济。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事实上,泥沙淤积不仅会影响,洄游性鱼类。
像是库区水源污染加重、港口航道阻塞等,所有人们担心的一切,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
比如,三峡库区周围,分布有不少化工企业,污水长期无法排出库区,导致库区水质严重污染。
还有,一些极为珍贵的文物古迹,在蓄水过程中,也不得不被淹没无疾而终。
当然,三峡工程建设方,也在努力进行应对。
比如划定自然保护区、植物园保种、人工繁育等,已使不少受影响物种,有了延续种群的基本保障。
但不可否认,作为一项规模超大、工期漫长的工程建设,三峡工程肯定存在,一些难以完全规避的弊端。
最根本的还是,人类无法与自然形成,绝对的和谐共生,而只能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
后记也正因如此,步入新时代,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时刻把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初,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事务高度负责的精神。
30年后,他们当年的种种疑虑,都应该成为我们反思的导向。
参考资料
文中竟然没提到极力反对的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黄万里
怎么不说,大坝建后,某些湖缺水了。前几天网上还在泥沙淤积问题。怎么你一笔就写没了?
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极端天气变化、暴雨洪灾泛滥成灾
反正建之前说是够全国用电,1毛钱一度,现在不知道实现了么
很多人都知道的问题,难道专家不知道?以前的专家也是伪专家?
这9位专家怕死不?日本侵略的时候冲锋在前的战士们是怕还是不怕?
这池水太大
这文章的标点符号用的神乎其神。
那次表决创了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