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路人a#
最近经常看到一些求助分析,说为什么收入差不多,身边的朋友都会薅羊毛,赚差价,能花小钱装大B,能让自己生活质量很高还能存下钱,我甚至没有这个意识。
这个事情说过很多次了,跟熟练地父母有关系。
什么是熟练的父母,就是,父母在这个领域很擅长,有一定心得,能遗传给孩子。
排除一部分人天生就对钱敏感,但是大部分人对钱的敏感程度,都是习得的,省钱小技巧,也是习得的,习得的人是谁,是父母。
你父母开店做生意算账,你从小耳濡目染也容易对钱敏感;你父母经常带着你薅羊毛去折扣地方,你也会买之前算计算计合不合算。
如果从小你父母完全不告诉你怎么存钱,怎么花钱,自己消费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漫无目的,喜欢就买,孩子大概率也会“不考虑需要,不考虑现实,随手就买”。
对钱不敏感的父母,多数共同点,自己是死工资+脸皮薄+心眼实诚+没有理财技能,并且他们的生活是干着一份不太累,但是社会地位高,别人比较尊敬的职业。说白了,其实是上一代的时代红利,他们吃到了红利,并且希望孩子也这样。
而他们的孩子,也因为生活简单,经济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安安稳稳活着,没大欲望也没生存压力,对钱也不是很在乎,也没省钱赚钱的概念。
同时,这些父母,因为自己生活圈子简单,因此自己也很天真,而这个圈子,就是他们的舒适区。
父母们难道没有想过赚额外的钱,去薅羊毛展销便宜吗?肯定有,为啥后来不做了?不舒适,就这么简单。
这种不舒适感觉,也会遗传给孩子。
“那么点钱懒得弄”,“为了让自己舒服点,花点钱吧”,“有这时间算几块钱,不如躺着”。
看优惠券,看信息差, 其实很累的。比起累,其实是很难承认“自己很在乎钱”,愿意为了几块钱花时间,这个圈子里,算计钱是很羞耻的一件事。
圈子里的大家,都觉得周围都是好人,不会坑自己;又觉得自己面子很值钱,不应该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最后导致,被架空在哪里,对钱对折扣很不铭感,傻了吧唧啥都原价买,被坑了碍于面子也不会去退货或者要要差价,甚至更怂一点,被人借钱都不敢要,也不敢跟孩子说,就忍气吞声,这么过去了。
与此同时,这些家庭,其实没有太多资源,但是吃到了学历的红利。为了让孩子能过上理想的职业,只能逼迫孩子学习,并且是压抑天性的学习。极度苛刻吃穿用上的任何兴趣爱好,觉得一切时间经历都应该花在学习上,而且是死学习,就读课本考大学,完全没长远的考虑,压抑了很多孩子的天性。
导致不少孩子,吃尽了苦中苦,压抑了很久,大学了,毕业了,考研,出来了,发现还是找不到工作,理想的工作,僧多粥少轮不到自己,外边的世界太残酷,孩子缺乏竞争力,考公也考不上。孩子吃尽了苦中苦没成为人上人,再加上没有任何外貌魅力,也养不活下一代,直接躺平,不结婚不恋爱。
其实你说这些父母不受挫么?他们也受挫,他们也觉得自己被欺骗了,他们老实本分的一生,好好读书出来有工作有钱,足够买房结婚生子,那么他们也让孩子这么做,因为是自己的经验,结果是完全没用。
而且看着周围孩子,学习不好的长得好看,嫁得好,娶了好,生孩子享受天伦之乐;脑子灵活的,另辟蹊径自媒体创业风生水起,过得光鲜亮丽;真牛人去了大城市或者在本地混的不错,买车买房享受人生;甚至是收入差不多的,但是脸皮厚,敢大大方方薅羊毛,存点小钱,就自己家的孩子,躺在家里,不光没有目标,甚至没有生活。
家长们羡慕吗?羡慕的,但是也没辙,他们明白自己被时代淘汰了,教育出来的孩子是牺牲品,也不敢怪孩子。
现在不少家长也认命了。
不认命的喜欢数落孩子没出息,怎么不学学别人自强不息,还照顾父母。
结果可好,孩子听完,躺的更平了。
那么解决方式是什么,就是,从当下开始,先存钱,不要考虑先赚钱,自己先从记账+各种优惠券开始,减少不必要开销,缩减支出,能存一块钱十一块钱。哪怕你现在四十岁,一个月存一千,到了五十岁,都能有十几万,虽然不是大钱,也最起码够温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