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朝随着一代接一代的往下传,帝国的问题越来越多,诸病缠身,贪腐、财政、军事等问题一大堆,搞得大明王朝难以安宁。大明朝虽然想了各种办法来应对,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很好的效果,无法改变现状的一些官员们开始怀念起朱元璋时代来。
就拿著名的海瑞来讲,他见国家的贪腐太严重,就上疏皇帝请求恢复朱元璋时期打击腐败的手段,比如:剥皮填草,也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然后填上稻草,放在衙门口,让后面的官员每日上班都可以瞧见。
如此血腥的刑罚当然不会被一众官员们所支持,海瑞的上疏也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同,这件事也就没有通过。
不仅仅是海瑞,其实还有相当一批官员在怀念朱元璋时期的制度。
明朝中后期,财政成了一个困扰国家的大问题,并对明朝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连士兵的饷银都发不起,以至于兵变时有发生,大大影响了明军的战斗力。
这个时候,就有官员就开始怀念着朱元璋时期的屯田制度。
朱元璋实行的屯田制度,给予士兵土地和牛,让他们耕种,每名士兵可以得到多达50亩的土地,让士兵们自己种田养自己。但也不是每个士兵都去屯田,在边疆地区实行三分人员守备,七分人员耕种,在内地则是两分人员守备,八分人员耕种。
为了让士兵能够在边疆扎根,安心守卫,朱元璋还想了很多办法。首先实行户籍制度,军户和民户分开,军户是不能轻易更改户籍的,一人成为军户,其子子孙孙都是军户,以此想让士兵们祖祖辈辈都在边疆服役。又让士兵的妻子随军,在军镇附近安家,家人们都在身旁,士兵也能够安心地屯田和守备。
朱元璋的苦心得到了回报,在洪武、永乐年间,军屯的作用巨大,供养起了百万大军。
以至于朱元璋无不得意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02
多么好的制度啊,不费百姓一粒米,就可以养百万兵。所以,晚明很多的官员都要求恢复朱元璋的制度,比如蓟辽督师熊廷弼就在上疏中要求恢复屯田,并得到了天启帝的认可。
那熊廷弼的屯田有没有效果呢?
屯田是需要土地的,在辽东屯田要受到女真的抢掠和军事打击,而且战事很多,将士们根本无法进行屯田。屯田最终安排到了山海关内,但屯田还是没有办法进行,因为优质的田地早就被权贵们瓜分完了,京畿的皇亲国戚哪个是好啃的骨头?熊廷弼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土地来进行屯田。
既然京畿地区不行,那就到其他省屯田吧,大明的国土广着呢?抱歉,还是不行,就拿蜀地来说,都江堰的灌溉,造就了沃野千里,但70%的土地归蜀王所有,哪有土地来屯田。还有那潞王占了400万亩,那福王占了200万亩。就陕西那贫瘠的土地上,还堆着几个朱家的王爷,本就不多的良田,全被他们占了去。
屯田,连地都没有,拿什么屯?
后来的孙传庭也要学习朱元璋的屯田制度。
崇祯让孙传庭去陕西募兵,平定李自成。孙传庭到了陕西之后,崇祯帝啥也没给他,他差不多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孙传庭要求权贵们把所占的军屯土地吐出来,但因为大战在即,就直接要求这些占了军屯土地的权贵们以银子折现。权贵们出了血,不断上疏崇祯,在后面说孙传庭的坏话,说他拥兵自重等等,想让孙传庭离开陕西。
孙传庭接到崇祯的命令,只能在军队战力没有完全形成之前就出陕西作战。
03
当时官员上疏解决士兵给养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屯田,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但在实际过程中,几乎所有为恢复屯田的努力,都最终付诸于失败。
其中原因是,土地兼并已经如此之严重,根本没有土地来进行屯田。而且卫所制度也早已不能适应于时代的发展,濒临崩溃,而建立在卫所制度之上的屯田更不可能实施。
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往往会想起开国的那个他,实际上,随着岁月的发展,历史的推进,所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实际上,他的方略早已经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道理很简单:你不是在怀念开国的皇帝,只是对现实的不满,找不到出口而已。未来看不到,现实很混乱,那就只能往回看,聊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