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第一次见余秋里时,风趣的对他说道:“秋里,秋里,你这个名字诗情画意!”
余秋里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主席,我原来的名字很土--狗娃子。参加红军后,领导问我叫个啥子,我说不出来。领导听说我是割谷子后秋天生的,这才给我起了个新名字。”
“好嘛!”毛主席满意的点点头:“秋天总是个丰收的季节,又是火红的岁月!”
毛主席一语成谶,余秋里托着一条独臂,战斗至红旗满天下,还领导了石油“大丰收”。
全国解放后,余秋里历任石油工业部部长、计划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的秘书也是官至副国级。
开国中将,为何只有一条胳膊?“危险!快隐蔽!”1936年,余秋里大喊一声,赶忙伸出左臂,将战友成钧拽倒。
此时,敌人的一排子弹倾泻而出,不偏不倚的射进了余秋里的胳膊上。
简单包扎后,余秋里继续投入战斗。
然而,在后续的战斗中,又有子弹钻进了余秋里的左臂。
尽管左臂两处负伤,可聚精会神的余秋里丝毫感觉不到疼痛,依然坚持指挥战斗。
这件事情就发生在1936年的乌蒙山,时任18团政委的余秋里,奉命截击穷追不舍的国民党万耀煌所部。
虽然敌众我寡,可余秋里和战友们还是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战斗结束后,余秋里惊讶地发现,左臂上的两根筋竟然暴露在了外面。
行军途中,医疗水平有限,且没有足够的时间,余秋里只能拖着一条伤臂,强忍着剧痛爬雪山、过草地。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余秋里记忆犹新:“我负伤不久,伤口就开始发炎腐烂,痛得厉害。为了止痛,只能把受伤的左臂浸到冷水里泡一泡,或者用湿毛巾敷在受伤的左臂上。过草地时,有一段时间没有换药。医生来检查伤口,打开纱布一看,伤口已经腐烂生蛆,医生用镊子将蛆一个一个夹出来,再用盐水洗清了伤口。”
甘南战役结束后,余秋里的左手已干燥、发黑,左臂红肿,不得不进行截肢手术。
新中国成立后成钧多次说:“长征时,要不是秋里那条胳膊,我早就到马克思那里报到去啦!”
尽管断了一条胳膊,但余秋里依然战斗在一线。
1939年,时任120师,干部大队政委的余秋里,接到师长贺龙赶回师部的命令。
贺龙交代道:“你带着716团3个连和部分干部,组成120师游击第三支队到河北霸县、固安、雄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武装。你仍然和贺炳炎搭档,他任司令员,你任政委。贺炳炎现在在抗大学习,未到任以前,三支队的军政工作全部由你负责。”
余秋里立刻率领304人前往雄县板家窝,日寇听闻八路军进驻,当即对板家窝进行“扫荡”。
余秋里临危不乱,提前做好伏击,利用地形优势与日军展开缠斗。
一番激战过后,余秋里所部毙伤日军80余人,其中还有一个小队长。
板家窝首战告捷,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
老搭档贺炳炎到任后,游击三支队整编为独立三支队。
长征中,余秋里失去左臂,贺炳炎失去右臂,人们贴切的称其为两个“一把手”。
余秋里、贺炳炎配合默契,在潴龙河、滹沱河之间,打了不少胜仗。
余秋里一直认为,部队要提高战斗力,必须打造出一支“铁拳头”连队。
经过观察,他发现7团2营6连,很有成为“铁拳连”的潜力。
于是,余秋里对其重点培养。
“一把手”让日寇闻风丧胆“同志们,跟我上,杀呀!”每次三支队有作战任务,6连都冲在最前面。
1940年1月23日,6连所在的第7团在东渡子牙河时,与300多日军遭遇。
六连长陈砚庭、指导员张会田带领下,利用断墙残壁英勇阻击日军的进攻。
日军在山炮、机枪、掷弹筒的支援下,向六连阵地连续发起5次冲锋,都被六连击退。
六连不少战士身负重伤,一些人被炸翻的黄土埋住身子,仍然顽强战斗。
此时,日军的攻势仍十分猛烈。
危急时刻,指导员张会田跳出战壕,开始与日军进行白刃战。
战斗从早上打到黄昏,六连毙伤日军60多名,胜利地完成了掩护全团转移的任务,但张会田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正是有了六连这样的“硬骨头连”,余秋里的三支队规模不断扩大,从一开始的304人扩大到3个团5000多人。
贺龙表扬道:“贺炳炎、余秋里都只有一条胳膊,刚来冀中时没几个人。可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队伍来了。这支队伍打仗硬哩!敌人一听见‘一把手’的队伍,离老远就吓得溜掉了。”
解放战争时期,余秋里与贺炳炎,在西北野战军中,推广“诉苦三查”。提高了解放战士的觉悟,也让他们知道了为何而战。
在青化砭、荔北等诸多战役中,余秋里立下赫赫战功。
正因如此,在1955年首次授衔仪式上,余秋里被授予中将军衔。
毛主席给余秋里“尚方宝剑”,许他先斩后奏之权1958年,毛主席对婉拒出任石油部长的余秋里说道:“总理和彭老总推荐你当石油部长,听说你有些想法喔。”
余秋里惭愧的说:“主席,我是怕石油部长这个担子受不起。”
当时,新中国正处于贫油时代,甚至一度有传言称,中国境内没有石油。
而余秋里在这方面毫无经验,所以不敢贸然接下重担。
余秋里推辞道:“我从来没有搞过工业,石油在地下,情况更复杂。这个任务我恐怕承担不了。军队里比我强的人很多,是不是另选一个人?”
毛主席未置可否,只是问:“你今年多大年纪啦?”余秋里答“43岁”。
“43岁,儿童团嘛!”毛主席说完,在座的人都笑了。
“我们这些人都是打仗过来的,建设新中国谁都没干过嘛!老祖宗那儿也没啥可学的哟!当年我们长征时走雪山过草地,拖着一根破枪,许多人还是马夫、炊事员,可后来革命需要,他们都成了大军事家、战略家”
毛主席继续劝道:“你可比他们强多了 ! 二十多岁就当了红军团长、团政委,后来又当过独立旅司令、政委,解放后又是军校的领导、我们军队的总财务部长,会带兵、会算账,又能做政治工作,我看你当石油部长很合适。”
听到这里,余秋里便不再坚持,只是朝着毛主席憨笑。
毛主席拍板道:“好!就这么定了!你跟李聚奎同志换一换,他比你大 18 岁。你年轻,精力充沛,正是干事的好岁数。李聚奎同志是个好同志,他回总后也是干老本行,有经验,你们俩交换一下这很好。”
在其位,谋其政,余秋里到任后,很快了解到我国石油工业的现状:要么从页岩里提炼人工油,要么高价从外国购买。
尽管李聚奎曾创办了克拉玛依油田,但是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这些石油杯水车薪。
余秋里向毛主席建言:“我们应该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到最关键的部位上,突破一点,带动全局,一举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被动局面。”
毛主席爽快的答应道:“给你尚方宝剑,你可以先斩后奏!”
余秋里临走时,毛主席还嘱咐:“如果缺干部,可以指名要,军以上干部你愿选谁就选谁!”
在余秋里的主持下,全国各地开始勘探石油。
他刚上任一个多月,四川就传来了好消息:川中地区有三口探井相继喷油。
余秋里集中力量在川中搞“石油会战”,可结果不尽人意。
1959年,毛主席问余秋里:“四川的情况怎么样?”
余秋里如实回答:“四川情况不好。经过勘探,发现那里油层薄,产量低,下降快,没有找到大油田。”
毛主席安慰:“东方不亮西方亮。那里没有找到,就到别处找,中国这么大,总会找到油的。”
余秋里昼夜不休的开始多方考察,最终他把目光放在了松辽盆地上。
松基三井多次射孔试油,沉积在松辽平原地下亿万年的黑褐色原油,终于从沉睡中醒来,射出井口,喷向高空,在阳光下散发出浓浓的油香。
人们发疯一样地狂欢、拥抱、庆贺,时值新中国成立十年大庆,余秋里随即将其命名为:大庆油田。
而“铁人”王进喜,正是大庆油田的钻探工人。
毛主席称赞:“余秋里这个人就是不信邪!”
1960年,毛主席在上海接见了余秋里,并表扬他对发现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
毛主席话锋一转,问在场的众人:“前几天报纸上评尼赫鲁的一封信,你们看过了吧?”
大家都异口同声的回答:“看过了。”
轮到余秋里时,他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报告主席,我没有看过。”
“我看余秋里是老实人。前面肯定有没看过的!那么长的文章怎么一下子就看了呢?”
毛主席又问:“你那里有没有一点好消息啊?”
余秋里如数家珍:“我刚从黑龙江回来,留有余地地说,有可能找到大油田;大胆地说,大油田已经找到了。我们正在加紧勘探,半年左右就有眉目了。”
1963年,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国原油产量跃上648万吨,其中470万吨产自大庆油田。
新华社发表通稿《从国外进口“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
余秋里圆满完成了毛主席交代的任务,所以在1964年,调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秘书长。
而在1975年1月至1982年5月,余秋里还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后来当过总政主任、中顾委常委。
最终在1999年,病逝于北京。
余秋里留下了4女一子,唯一的儿子余浩,娶了叶帅的女儿。
余秋里的秘书曾庆红也很不得了,后来当上了国家副主席。
参考文献:
梅兴无.毛泽东称赞余秋里“是个帅才”[J].党史纵览,2018,(07):4-9.
梅兴无.余秋里与“硬骨头六连”[J].党史文苑,2018,(0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