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满清入关后,为保护其"龙兴之地", 长期封禁东北地区,致使居民大量减少,边防空虚。特别是19世纪80年代后,沙俄一直对我东北虎视眈眈,屡屡犯境,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而吉林东部与俄国毗邻,边防更为紧张。正如军机处所说:"今日防务皆知以东三省为先,东三省以吉林为首要。"为保障吉林边境安全,光绪六年(1880年)年三月二日,清廷发布谕旨:"赏吴大澂三品卿衔,赴吉林随同铭安(吉林将军)帮办一切事宜。"吴大澂临危受命,五月十七日抵吉林城。
吴大澂在朝廷是维新派代表人物,在经过实地调查与周密分析后,即提出"购买西方新式武器装备,加强边防力量;招揽民户屯田垦荒,开发边疆,移民实边;修筑交通要道等等"一系列的实边政策。
首先,加强松花江防御,建立水师营。为抵御俄军沿水路入侵吉林,吴大澂在距离三姓200里的江面上设置"护江关",派兵驻守,并建立了松花江、图们江两大水师营。至1889年松花江水师营有炮兵178名,炮船12艘,初具规模。同时,在松花江、倭肯河交汇处的巴彦通修筑了炮台。
其次,移民实边,修筑驿道。东北地广人稀,吴大澂推出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到边区屯屋,如提供安家费、免费供给农耕器具、种子,甚至按月发放口粮等等政策,吸引了大量关内流民、越境朝鲜难民等等。数年后不仅增加了人口数量和屯垦面积,也为朝廷和地方政府增加了粮饷税收,保证了吉林兵员的供给,提高了抗俄实力。同时,吴大澂以宁古塔为中心,修筑了至吉林、东宁及三姓的驿道1600余里,大小木桥百余座,对战时的增援、补给具有特殊作用。
再次,编练靖边军。为加强吉林边防力量,废除八旗制建立边防军,招募新军,共建制马、步共十三营,总兵力达5000人,帮办大臣喜昌续练防军5000人,编成"靖边军"。驻防三姓、珲春、宁古塔等中俄边界要地。同时,为提高靖边军的战斗力,吴大澂购买了大批新式武器装备,据不完全统计,有格林炮4座,克虏伯炮20座,还有1000哈乞开斯枪,4000来复枪,3000毛瑟枪。大大提高了靖边军的战斗力。
但当时吉、黑两省所用军火皆由内地调拨,不仅"道远费繁",而且"遇要务无应急之需",为解决军火供应问题,吴大澂特地派人在吉林各地实地勘测,发现了矿洞山、交河两处铁矿、栗子沟铅矿,而且矿质较优,加之吉林自产燃料,适合本地建厂生产。于是,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十九日,吴大澂上奏朝廷,提议在吉林省城设立机器局,随即获准。
当时,东北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机器局所用设备都是由国外进口,从天津转运至营口,再用四轮大车运至吉林,山路崎岖,千里之遥,数千百斤之重,载行千数百里之长途",或雨季难行,车翻人伤,或是天寒地冻,困难可想而知。
机器局建成后,吴大澂曾回忆说:"吉林地气早寒,十月封冻,三月始开,土木之工及砖瓦各窑较他省尤为费力。"为解决技术人才问题,吴大澂奏请从关内调入熟悉西学洋务人才,"大半工匠来自宁波,来厂以前都己经有了实际的经验"。吴大澂对厂房的设计也提出很高的要求,"所盖厂房一切做法,悉照外洋新式加料加工,不能与寻常之例相符。即表正书院与机厂相连,盖造之法亦与外洋机器学堂相似。"所有设计施工都是按照西方模式,保证厂房的质量要求。吴大澂殚精竭虑,几经周折,光绪八年(1882年)终于在位于吉林省城东南8公里的松花江北岸,创建了生产枪械和子弹的吉林机器局。
吉林机器局建设规模与洋务派建立的其他军事工业相比,属于中等近代企业,机构设置完整,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经费和人员也很充足。机器局分东、中、西三个部分,占地约15公顷。分工较细,中部为厂房,设有枪厂、弹厂,有厂房104间。西部为公务房,有113间;东部为"表正书院",有26间。大小厂房以及办公用房共有227间。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月又增设"江南火药局",隶属于吉林机器局,后来又附设"营口转运局";同时,机器局还附设"表正书院",为机器局培养后续科技人才;机器局运营经费完全是由清政府统一拨款,经费充足,不计成本。
光绪十年(1884年)从关内调拨及招聘到机器局各厂的工匠和工人就有398人,加上委员、司事、书识等33人,合计431人。至光绪十四年(1898年)全局拥有工匠和工人总数782人,加上委员、司事、书识等共46人,人数已达到828人,机器局已经成为东北最大的近代化工厂。吉林机器局完全由国人自主经营、管理,产品保质保量,分配合理,无外国人插手其间事务,曾令洋人惊诧不已。
自光绪十二年(1886年)机器局建成后又经过多次扩建,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间,吉林机器局发展较快,能够生产火炮以及各类弹药二十一种,如开斯子母、毛瑟子母、士得子母及马统、来福、洋抬等枪,还生产克虏伯、葛尔萨、子母炮等船艇等军用物资,后来又为吉林水师营制造大、小轮船以及舢板炮船、四板炮船等多种船只。吉林机器局的月生产能力为:哈乞开斯枪子弹4至12万颗,来福枪子弹4至90万粒,士得枪子弹1.8至4万颗,毛瑟枪子弹6万粒,克虏伯开花炮弹400至1700颗。不仅能够供应吉林边防军所需的全部弹药,从光绪十七年(1891年)开始,还供应黑龙江边防军所需之新式弹药以及枪炮武器的维修。
1884年英国发明了马克沁机枪,而仅隔两年之后,1886年吉林机器局已经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而且重量更轻,更易搬运、携带。1886年,英国驻营口领事哲姆士在参观吉林机器局时,对机器局的产品大为赞赏。1893年机器局又改造出背门子母炮,可水陆兼用。可以说,吉林机器局已发展成为我国近代东北唯一的集制造、维修、技术革新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兵工厂,对当时抵御沙俄入侵,保卫边疆起到了一定作用。
吉林机器局是清政府在东北设立的第一个近代大型军事工业。创建机器局的目的是为了强兵、御敌,机器局不仅为吉林边防军近代化提供了新式武器的保证,在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甲午战争期间,机器局为黑吉两省军队提供军火达到每年25万两的支出。
1900年沙俄侵略东北,机器局除了为黑吉两省军队提供军火,还给奉天省军队生产枪炮弹药,支持抗俄。但是,由于清王朝的腐朽,尽管有吴大澂这样的洋务派思想的人物和能造坚船利炮的机器局,却不能从根本上制止沙俄侵略的野心,也无力挽救国势的颓危。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九月二十四日,俄军劫掠机器局,将吉林机器局的"司书、工匠、护兵悉行驱出,然后将银元厂存储的银元、银条、银坯计重不下百数十万两,抢散大半,余银封存,派兵看守,枪炮及弹药全部摧毁"。二十五日,"将武库所存枪械弹药全部抛入江中。晚间又将江南火药两库轰毁",将机器全部搬走。这座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耗资近250万两白银的军火工厂,在清末仅存在了18年。
虽然吴大澂的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但是,吉林机器局成为当时吉林地区近代时期技术最先进的军事工业基地,开辟了吉林近代工业的先河。特别是"表正书院"的设立,成为完备的人才培养机构,对于掌握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了解最先进的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开启了东北民众的心智,打破了东北地区由于长期封禁而造成的知识闭塞的现状,而且,吉林机器局的建设和发展,为吉林地区民族工业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东北地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