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器械之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
8月2日的警示函显示,厦门证监局决定对大博医疗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对董事长林志雄、总经理罗炯、董事会秘书华贤楠、财务总监陈丹荷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根据《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将相关情况记入诚信档案。
两天后,深交所于8月4日在监管函中表示,希望大博医疗及全体董监高人员认真吸取教训,并提醒上述主体严格遵守《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股票上市规则》及相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据官网介绍,大博医疗创建于2004年,是一家主要从事医用高值耗材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综合性医疗企业,业务领域涵盖骨科、微创外科、神经外科、创面外科及齿科等,并于201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截至8月5日收盘,大博医疗跌2.61%报24.30元/股,总市值100.61亿元。
01
存在四项问题
监管认为大博医疗存在的四项违规问题:
闲置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
2022年3月17日,大博医疗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部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议案》,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12个月内,使用不超过4.87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前述期限届满后,大博医疗继续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迟至2023年4月28日才召开董事会会议补充审议。
关联人名单及关联关系披露不完整
大博医疗存在开放部分OA系统权限供捷斯尔(厦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百迈思(厦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部分人员使用,并协助前述公司开展工商注册、人事招聘、物资采购、合规管理等行为。前述公司与上市公司存在特殊关系,可能造成利益倾斜,应认定为大博医疗关联方,而大博医疗未依照规定在相关定期报告中进行披露。
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存在错误
大博医疗2023年年度报告中重要在建工程项目工程累计投入占预算比例披露错误,其中“大博医疗科技产业园”、“骨水泥无菌生产平台”、“大博医疗医用材料项目”工程累计投入占预算比例实际应为19.09%、86.99%、24.20%,但上市公司错误披露为2420%、8699%、1909%。
内部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不规范
一是大博医疗个别重大事件未进行内幕信息登记,且内幕信息登记表中相关知情人未签字确认。二是大博医疗《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公司章程》执行不到位,未为相关人员履行信息披露职责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
02
总投资16.3亿建设产业园
此次监管提到的大博医疗科技产业园,三期项目部分厂房于2022年2月份开工建设,当年6月份主体结构封顶。位于厦门市海沧的四期项目于2022年10月开工,2023年7月大博医疗四期即大博医疗科技产业园13栋单体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进入装饰装修和机电安装阶段。
截至2023年,该企业自有园区规模达23万平方米,预计2024年可达40万平方米。
大博医疗科技产业园项目效果图
据介绍,大博医疗三期、四期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6.3亿元,总用地面积16.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83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丰富骨科及齿科等的产品结构,提升产能,扩大产业规模,在巩固国内市场地位的同时,有力提高主导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
03
集采影响逐步出清
大博医疗2023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5.33亿元,同比增长6.9%;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5897.25万元,同比下降36.28%;扣非后净利润1055.51万元,同比下降88.45%。
大博医疗表示,2023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及各省市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骨科关节、创伤、脊柱三大领域均纳入骨科医用耗材集采范围并陆续落地执行。2023年下半年,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正式启动,运动医学类耗材产品首次纳入集采范围。随着集采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和相关产品终端价格下降,公司主营产品毛利下滑,对公司短期营收和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
细分业绩显示,2023年其脊柱类产品营收2.84亿,同比减少了39.91%。
年报还显示,在国际市场公司产品已远销至澳大利亚、乌克兰、智利等60多个 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出口额在国内骨科行业排名前列。报告期内,公司境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16,399,710.66元,同比增长 174.13%,公司境外业务营业收入占比逐年提升。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加速国际业务进程, 提高全球化经营能力,为公司提供外延性的增长动力。
2024年第一季度,大博医疗业绩有所好转,集采影响或已逐步出清。一季度公司营收约4.27亿元,同比增加9.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173万元,同比增加6.05%。
目前,随着集采的推动国产替代进程正在加快。
例如创伤类耗材,自2021年以来,该类耗材已进行三次大规模集采,包括河南省牵头的十二省(区、市)联盟集采、京津冀“3+N”17省份联盟和28省创伤类集采续约。
据国联证券研报,河南12省集采中国产厂家竞争激烈,进口企业如强生、史赛克等已从CR5名单中“消失”。CR5均为国产企业,占据着43%的市场份额。其中,大博医疗占据14.01%份额,较2019年所占份额有所提高。
国家脊柱类集采中,进口厂家的份额占比也在大幅降低,强生和美敦力的份额总和由2019年的53%降至2022的9%。大博医疗跻身前五,2022年脊柱类国家集采中份额占比(按首年意向采购量)为6%,与富乐科技持平。
除了大博医疗,今年一季度其他国产骨科巨头的业绩同样有所回暖。
比如威高骨科的部分产线,2024Q1威高关节营收同比增长82.34%,单髁等新品上市以及产品销售结构的优化带来一定助益,关节产品收入及销量快速增长,销售价格增长12.88%。此外,2024Q1威高创伤营收同比增长7.42%。
那么未来,骨科巨头们何时才能触底反弹?器械之家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