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医学的角度来看,跪坐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导引术,有补气血、调脾胃等多种作用。
跪坐,时刻都在养气
1.行气活血
中医认为,人体之气,如果藏多用少,就能保持精力。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气血倾向于汇聚于上半身,难以顺畅流达至足底,然而,采用跪坐的方式能够“引血下行”,促使气血流向下半身,实现“滋养元气”的作用。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跪坐姿势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增加心脏血液供给,从而便于心脏将血液泵送至全身各处,滋养全身组织,使人的精力更加旺盛。
2.缓解腰背疲劳与疼痛
长时间的坐姿往往会导致腰背部位疲劳,而跪坐可以通过改变坐姿,减轻腰背的压力,从而缓解腰背疲劳。
跪坐还能改善腰骶部的血液循环,滋养该区域,减轻腰骶部疼痛。
3.调理脾胃
在膝盖下方的左右两侧,分别存在一处凹陷,即犊鼻穴与足三里穴的所在位置,这两处为胃经上关键的养生穴位。(点击穴位查看详细取穴方法)
采取跪坐姿势能够有效激发人体的胃经、脾经及肝经,确保它们畅通无阻,从而调和脾胃功能。
4.疏通经络
在跪坐姿势下,腿部正前方的肌肉变得紧张,牵动了经过该区域的足阳明胃经,此经络以其气血丰盈著称,具有促进经络畅通的作用。
5.脊柱伸展与改善姿势
跪坐可以帮助拉伸和伸展脊柱,减少长时间坐姿带来的脊椎压力和僵硬感,有助于保持脊柱的自然曲线。
跪坐有助于调整坐姿,使脊柱保持直立,肩部放松,从而改善圆肩、驼背等不良姿势问题。
6.缓解手脚冰凉
对于手脚冰凉的人,跪坐可以刺激膝部的犊鼻穴,起到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的作用,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
具体应该怎么“跪坐”?
在地上铺一块软硬适中的垫子,双膝并拢跪坐于地,脚跟尽量并拢。如果脚跟无法完全并拢,可以稍微分开一些,但膝盖和大脚球内侧一定要并拢。
在跪坐的过程中,要慢慢向下坐,同时膝、大腿、坐骨带紧,脚背主动用力压地,腹股沟往内折进去,也就是内旋的力。坐骨应垂直向地心,确保骨盆没有后倒。
坐好后,上身的力应沉到脚背上,让胫骨前肌的下半段和脚内前侧的位置贴合垫子。同时,脊柱应保持拔长状态,身体放松,呼吸自然吐纳。
在跪坐的过程中,要保持脊椎挺直,身体微微浮起的感觉,这样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跪坐姿势,还能避免对膝盖造成过大的压力。
跪坐的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从短时间开始练习,如3-5分钟,然后逐渐延长时间。长时间跪坐可能会对膝盖和脚踝造成压力。
跪坐虽然对身体有益,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群。特别是小孩子和腰腿有严重骨质疏松、骨折、疮疡、半月板损伤等疾病的人群应谨慎练习或避免跪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