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原琼崖纵队总司令冯白驹逝世,在他的戎马生涯中,曾带领海南人民打了23年游击战,但建国后却没有授衔,这是为何? 琼崖岛位于祖国最南端,被茫茫大海环绕,浪漫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南海明珠,这座第二大岛地处孤立,在革命的道路上注定不平凡,这里的人民长期遭受军阀压迫,外资剥削,痞绅欺凌,生活在苦难中,冯白驹就出生于如今的海口市琼山区,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 在父亲供应下,冯白驹有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26年,读预科的他正准备进入黄埔军校。这时却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告知家中的石场没法经营下去,无力再资助他读书。 无奈之下,他只好中止在上海的学业。回乡的路上,冯白驹偶遇了革命先驱徐成章,徐成章认为冯白驹不应继续读书,而应回到农村中去,联系农民开展革命。 经慎重考虑,冯白驹决定放弃进入黄埔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投身革命,他被安排在海口市供职,任农协办事处主任,从此走上了波澜壮阔的人生道路。 1930年,冯白驹被任命为琼崖特委书记,接任红军领导人的重任,成为这座岛屿革命事业的掌舵者。 在他的领导下,琼崖红军迅速发展到2000余人。冯白驹组建了一支女子特务连,有100多名来自贫苦农村的妇女,为争取男女平等而勇敢拿起了枪,她们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娘子军。 1932年,国民党军第二次大规模围剿琼崖革命根据地,红军师长王文宇、政委冯国卿被捕,形势危急,冯白驹只得率领部队进入母瑞山密林深处打游击。 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饥饿、疾病令他们陷入绝境。饿了就在山中寻食野果,渴了就在沟壑中找水解渴。数月之久未吃一粒米,有人接连病倒,部队所剩无几。 终于在1933年4月,冯白驹带领仅存的25人成功突围,但他的亲弟弟冯玉琛却永远留在了大山之中,尽管遭受"灭顶之灾",失去弟弟和众多战友,但冯白驹从未放弃信念,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他重整旗鼓,重建红军游击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冯白驹坚持保持队伍独立性,不愿编入国民党军,这使他获得了琼崖抗日独立大队的番号,成为统领部队的正式军事指挥。 1939年2月,数千日军在海空军的配合下直扑海口,冯白驹命令独立大队在距离海口15公里的潭口狙击敌人,这使冯白驹在南洋华侨中声名远播,被称为"孤胆英雄",国民党守备司令王毅也对他赞赏有加。 此战后,冯白驹独立大队进入了与日本侵略者孤军奋战的艰难岁月。他独自扛起抗日大旗,誓死坚守,5年间一直带领琼崖军民依靠民众,艰苦坚持。 直到1945年,他率军挺进白沙,创建白沙抗日根据地,终于迎来了胜利,统计独立大队在抗日战争中共歼灭敌5500余人,发展到7700余人,建立了覆盖全岛近半数土地人口达百万的根据地。 抗战胜利在望,国民党军却卷土重来,1945年派遣第46军增援殖民部队,向琼崖纵队展开"围剿",接下去的5年间,冯白驹继续扎根农村,依靠民众,一边打击国民党军队,一边积累群众基础。 纵队取得连串胜利,击毁多个团营,敌人恐慌万分,张贴告示以5万悬赏冯白驹,并企图暗杀,多年来,冯白驹能依靠群众,靠群众用自己或亲人的生命保护着他的一切活动。 1949年中共中央命令解放海南,冯白驹立即发动"一元钱、一斗米"运动,为第四野战军渡海登岛作战提供支援,短短一月,全岛就组织起了6万多人的支前队伍,筹集粮食5万余石。 在琼崖纵队的帮助下,人民解放军乘舟过海,渡海登岛,在双方密切配合下,很快就战而捷,攻破敌人的坚固防线,创造了用木船打败军舰的奇迹,1950年5月1日,岛屿终获全面解放! 纵观冯白驹的一生,从1926年投身革命,1932年在母瑞山中坚持游击斗争,1938年浴血抗击日寇,再到1950年与解放军携手攻克海南岛,他领导海南军民整整坚持了23载,而他还有手足亲朋共20多人为了革命事业牺牲,自己却一直坚持到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海南解放后,冯白驹被任命为中共海南区委第一书记,琼崖纵队改编为解放军海南军区,他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1952年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广东省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1955年,在人民解放军的首次授衔授勋中,得到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三枚一级勋章的殊荣,充分肯定了他的革命卓绝功勋。 但是,让人惋惜的是,冯白驹本人却未能获得任何军衔,这不仅是因为他当时已脱离军队体系,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央对一些"地方主义"干部的清理整顿,受此影响,他被视为"地方派"未获授予军衔。 不过,邓小平于1955年为冯白驹的雕像亲自题写"冯白驹将军"五字,他虽没有得到正式衔号,但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永远是无冕的将军。 至今,海南人民仍深深铭记这位富有不屈不挠精神的英雄,他23年来领导琼崖革命红旗不倒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永远流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