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一个以助力建设壮美广西,共建“一带一路”,让广西壮族优秀文化融入世界为主题的2019“壮学论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色起义90周年来临之际,于6月22日在广西百色举行。来自北京、上海、云南、广东、浙江、广西等地的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了论坛研讨。
活动现场
百色学院校长金长义致辞
本届论坛由百色学院、中国社科院、广西壮学学会联合举办,旨在弘扬壮族优秀文化,创新发展和传播交流,加快民族地区协调发展和促进壮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据百色学院校长金长义介绍,百色地处滇、黔、桂三省(区)及中、越两国的结合部,西接大西南,东联珠三角,面向东南亚,是大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咽喉,也是沟通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和基地。这里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回族等7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壮民族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壮族织锦文化、北路壮剧文化、壮族嘹歌文化等,被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色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资源禀赋为学者们开展壮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色学院是2006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434人,其中专任教师1014人;各类学生24000余人,招收有来自泰国、老挝、柬埔寨、巴基斯坦、索马里、赞比亚等国家的留学生共110人。全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近50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90多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900多篇;出版专著、编著和教材近100部;共获得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10多项,其中省部级26项。
近年来,百色学院积极发挥地方区域优势,不断挖掘和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与区内外单位合作开展壮学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特色创新研究成果。其中译著《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获中国文联评选的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壮族伦理研究》和《中国壮族谚语》两部著作均获得第十四届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研究》获第十五届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西部民歌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以广西为例》《桂西高山汉话研究》分别获百色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三等奖。
与会专家作主旨演讲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闫国飞、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和少英、百色学院副校长吕嵩崧、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赵明龙等与会专家认为,文字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特质和文化承载物,积淀着壮族人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文明。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通过采集古寨原生态的人像和场景,把古壮字与图像融为一体,让画面充满故事艺术感,以此阐述壮文化的生态与变迁。
在当天举行的论坛开幕式上,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覃彩銮教授还向百色学院赠送了由其主编的《壮学丛书》。(图文/邓民胜)
赠送《壮学丛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