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实话实说:正在打胰岛素的糖友,一定要注意它的这3个缺陷

界嘉谈养护 2024-11-09 13:26:40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将胰岛素视作控制血糖的“救命药”。确实如此,面对一些糖尿病患者病情较为严峻、口服药物治疗成效不明显的状况,实施胰岛素注射措施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解决策略。即便是胰岛素这种被广泛应用的治疗方式,也存在一些隐患和缺陷。

面对难关一:不当的运用方式可能导致血糖浓度下降的情况发生。

低血糖的隐患一直暗中潜伏。

在采用胰岛素治疗期间,低糖血症是常见且具有危害性的副作用之一。胰岛素的核心功能是调节血糖水平,特别是在进食后能促使血糖迅速降低。对于那些饭量不稳定或运动量较大的人群,血糖水平很容易在注射后迅速降至正常以下,导致低血糖。

低血糖的发生通常迅速且强烈,出现出汗、心慌、头晕等症状,甚至会引起晕厥,特别是夜间或独处时更为危险。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有“气血失衡”的概念,强调体内能量的平衡在调理中的重要性,现代医学更进一步揭示了胰岛素调节中能量代谢的作用。对于糖友来说,这种“失衡”如果不注意防范,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如何降低风险?

为了防止低血糖发生,糖友在使用胰岛素前需要详细了解自身的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制定合适的饮食和运动计划。糖友可以通过血糖监测设备实时跟踪血糖情况,避免在注射胰岛素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或空腹状态下使用。应随时携带含糖分的小零食(诸如甜点和饮品)以应对突发情况。准确评估自身的胰岛素需求和及时补充食物,是避免低血糖的重要措施。

另一不足之处:长期进行胰岛素注射或许会引发脂肪组织的异常增长。

脂肪蓄积现象:可能存在的区域性不良效应

众多糖尿病患者经过长期的胰岛素注射治疗后,可能会在注射区域的周边产生“硬化组织”或是“包块”。这源自胰岛素于皮肤下层局部产生的激发作用,促使脂肪细胞增殖,进而产生了被称作“脂肪组织肥厚”的情况。古代医书《金匮要略》就有提到“肌肉浊滞,气血不通”之说,虽然没有明指现代医学的脂肪增生,但其提倡“通络清瘀”或许可以为现代医学的副作用预防提供借鉴。

现代研究表明,胰岛素对脂肪细胞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同一部位长期注射时更易引发这种增生现象。糖尿病患者面临的这种脂肪组织肥厚问题,不仅破坏了外观的美感,还会阻碍胰岛素的有效摄取,致使药物作用慢慢降低,最终波及血糖水平的稳定控制。

怎样预防脂肪组织的过度增长呢?

为了降低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糖尿病患者被建议在注射过程中要时常变换位置,切莫在同一区域重复进行注射操作。通常而言,腹部、上臂肌肉区、臀部区域以及大腿等身体部位能够交替选取进行注射,以便给予注射点足够的复原时间。对注射区域施以揉捏手法,同样能有效预防脂肪堆积现象的出现。糖友在注射过程中切忌用力揉搓,以免造成损伤。

问题三:胰岛素抗药性或许会引起所需剂量上升

耐药性:越打越多的“陷阱”

随着胰岛素使用时间的增加,部分糖友会发现需要的剂量越来越高。这是因为胰岛素注射过量会导致体内产生耐药性,胰岛素效果逐渐减弱,需不断加大剂量才能维持血糖水平。而这种“越打越多”的状况,也可能引发更多的副作用和潜在健康风险。

此类抗药性情况,当代医学视其为胰岛素接受体反应灵敏度减弱所引发的后果。中医理论中讲究“物极必反”,即过度使用某种调节手段反而会造成体内系统的失衡。在胰岛素的使用中,我们需注意不要一味加量,而是寻求科学合理的控糖方案,避免出现耐药的情况。

怎样避免药物效力减弱的现象产生?

要减少耐药性,糖友们可以适当配合生活方式调整。譬如,于膳食里削减甜食及油腻食品的摄取量,加大活动频次,以增强个人的胰岛感应力。近些年来,国内外医学研究表明,高纤维、低糖饮食对改善胰岛素抵抗有一定帮助。利用身形调控来平衡胰岛素所需,同样是成效显著的一个途径。遵循医师建议,逐步优化胰岛素使用量,让血糖调控更加贴合个人实际且科学合理。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知识精髓,以科学方式调控血糖水平

在中医的整体观中,糖尿病被认为是“消渴症”,身体内部的平衡与协调。现代医学则通过胰岛素替代疗法来控制血糖水平。这两者虽然角度不同,但在防治糖尿病时都有相似之处,即对个体化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视。注射胰岛素只是控糖手段之一,但它并不是解决糖尿病的全部方案。

在选择胰岛素治疗时,糖友应理性看待胰岛素的优势和不足,结合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运动管理,以实现最佳的血糖控制效果。通过合理的方式减轻胰岛素使用的缺陷,才能让糖友们在管理糖尿病的路上更加顺畅,也更接近健康的目标。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而胰岛素作为有效的控糖手段,其缺陷也不可忽视。无论是低血糖的风险、脂肪增生的局部影响,还是耐药性的问题,都需要糖友们在日常管理中加以防范。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古代的智慧与现代医学的进步,采取更为科学的控糖措施,让健康之路更加稳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