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初,乌克兰军队伤亡估计已超过30万,约7万阵亡。
这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和支离的人生。
《华盛顿邮报》探访过西南部村庄维什尼夫卡(Vyshnevka)。
村长亚历山大回忆:
“去年春天,我们村还有286名适龄男子,现在只剩下43人,大多是残疾或重病患者。”
征兵,让许多人躲藏在谷仓、地窖,甚至逃往邻国。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
苏联,在短短6个月内,动员了1100万人入伍,其中近半在战争中牺牲。
今天的乌克兰,也在全民动员。
据统计,自2022年开战以来,乌克兰已经进行了8轮大规模征兵。
征召年龄,从最初的18-60岁,逐步扩大到残疾等级较轻的人群。
战争带来的,不仅是人员损失。
乌克兰经济,在2022年萎缩29.1%。
2023年,虽有回升但仍举步维艰。
工业中心顿巴斯沦为战场,过去贡献全国15%GDP的马里乌波尔,如今几成废墟。
相比之下,俄罗斯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工业基础,持久作战。
仅2023年,俄罗斯军工企业的炮弹产量就达到战前的10倍。
今天的局势中,西方虽承诺援助。
但2024年初,乌克兰军队已面临弹药短缺,而俄军火力却有增无减。
泽连斯基最近坦言:
“我们正面临1941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这话不无道理。
战争消耗着这个国家的每一分资源,每一寸民心。
无论是一战时的凡尔登绞肉机,还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最终胜负,往往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承受能力。
美媒表示:村里青壮年男子几乎消失,今天的乌克兰,正在崩溃的边缘。
乌克兰征兵,75%来自农村生存4小时。
“4小时”——这个令人心惊的数字。
让人联想起一战时期的索姆河战役。
1916年,英军新兵在德军机枪火力下的平均存活时间,也只有区区数小时。
阿夫杰耶夫卡,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工业小城。
今天,成了“凡尔登绞肉机”。
战争创伤,比子弹更持久。
据乌克兰卫生部统计,超过40%的退伍军人患有PTSD。
基辅一家军人康复中心的心理医生安娜说:
“他们回来时是完全不同的人。有个病人告诉我,他无法走进超市,因为货架的排列让他想起战壕。”
这种症状,在越战退伍军人中也很普遍。
美军,至今仍有15-20%的越战老兵,受PTSD困扰。
然而,战争的残酷,似乎并未平等地降临到每个人身上。
基辅市中心的夜生活依然繁华,豪华酒吧里觥筹交错。
“在这里,你几乎感觉不到战争”。
而在离此仅400公里的前线,年轻人正在付出生命。
这种城乡差异,让人想起一战时期的“草根士兵”现象。
当时,英国乡村地区的征兵率,远高于伦敦等大城市,造成了所谓的“乡村失落的一代”。
今天的乌克兰,这种不平等更为突出。
根据基辅独立新闻网统计:
2023年,被征召的新兵中,约75%来自农村地区。
这种社会分化,往往会带来深远影响。
法国大革命前夕,贵族享受特权而平民承担赋税的不公。
最终,引发了剧变。
今天的乌克兰,这种城乡二元对立,是否也会成为战后社会重建的隐患?
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
它暴露,并加剧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乌克兰严苛的征兵1941年,斯大林面对德军入侵时也曾下达全民动员令,将16-50岁的男性送上战场。
83年后的今天,乌克兰正在重复。
泽连斯基政府,50万新兵征召计划。
2021年统计显示,乌克兰25-27岁的男性约有80万人。
而现在,根据最新征兵政策。
年龄段的降低,意味着又有约40万年轻人,被纳入征召范围。
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
历史上有许多案例,值得警醒。
1944-45年间,纳粹德国在战争后期征召了“德意志青年团”的少年兵,结果导致整整一代人的损失。
今天,当我们看到乌克兰不断降低征兵年龄时,这个历史教训显得尤为深刻。
新政策的严厉程度,令人震惊。
逃避兵役者,将面临财产没收。
这让人想起,1930年代苏联的“粮食征集”。
当时抗拒集体化的农民,同样面临财产充公。
据联合国数据,自战争爆发以来,已有超过600万乌克兰人流落海外。
其中,18-60岁的适龄男性约占20%。
新政策,等于切断了这些人回国的可能,势必加深社会分裂。
纵观历史,过度征召往往会带来严重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战国家普遍出现“失落的一代“现象,年轻人口的巨大损失导致社会发展停滞。
今天的乌克兰,似乎也走到了类似的十字路口。
泽连斯基的坚持,让人想起1945年的日本。
当时,尽管战争明显已无法获胜,日本仍在动员国民“一亿玉碎”。
今天,在国际支持减弱、国内资源枯竭的情况下,乌克兰的全面动员政策是否明智?
不要做大国的马前卒一个国家的衰落,往往始于多重危机的叠加。
就像1917年的沙俄,军事失利、经济崩溃和政治动荡混杂在一起,最终导致帝国解体。
今天的乌克兰也一样。
2023年,乌克兰国民经济,对外援的依赖度高达60%。
政府预算中,西方援助占比达到45%。
具体数据显示,乌克兰2023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7%,失业率超过30%。
这些数字,都在逼近经济崩溃的临界点。
军事更为严峻。
据乌克兰国防部透露,截至2024年初,适龄军人储备已降至战前的30%。
这种情况,类似于1944年末期的德国。
当时德军,也面临严重的兵源枯竭,不得不动员老人和少年充军。
2024年初,基辅等多个城市反对强制征兵,参与人数超过10万。
1968年,美国的反战运动。
当时越战的持续,也导致全国性的抗议浪潮。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就因为西方列强的联合干预而遭受重创。
而在冷战时期,芬兰通过精明的中立政策。
既保持了独立,又避免了与苏联直接对抗。
这些历史经验,似乎被2019年后的乌克兰决策者所忽视。
小国在大国博弈中。
最明智的选择,往往是维持平衡。
瑞典、瑞士等国的中立政策,让它们得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免受战火。
而今天的乌克兰,或许正因为失去这种平衡,而付出沉重代价。
乌克兰民众,该自己选择了1940年,丘吉尔通过战时领导人的形象,确立了其地位;
而在2022年,泽连斯基也完成了从喜剧演员,到战时总统的戏剧性转变。
这种转变背后,是一个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战争爆发初期,泽连斯基的支持率,从战前的30%飙升至90%。
这让人想起二战时的丘吉尔。
他也曾凭借抗德领袖的形象,获得空前声望。
然而,到了2024年初,民调显示泽连斯基的支持率已降至40%以下。
这种断崖式下跌,是民意的显著变化。
泽连斯基,就像一战时期的威尔逊。
高喊着“为民主而战”,但最终让本国深陷战争泥潭。
1917年,美国参战时,威尔逊也曾获得广泛支持。
但战争的持续,最终导致民众的厌倦和反对。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2023年底,乌克兰GDP较战前萎缩40%,基础设施损失超过1500亿美元。
这让人想起一战后的法国北部。
当时著名的“红区”(Zone Rouge),因战争破坏而几十年无法恢复生产。
2024年初,基辅等多个城市的反战活动中,高呼“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口号。
战争中真正的输家,永远是普通人。
1919年,凡尔赛和会。
当时,威尔逊享受着和平缔造者的荣光,而战败国的民众,却在饥寒交迫中艰难求生。
任何政治领袖的个人成功,都不应建立在民族苦难之上。
今天的乌克兰民众,也有权力为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
这,或许才是摆脱当前困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