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沈忠慧,南策文
通讯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
沈忠慧,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特聘研究员、特设教授。主要研究方向:1. 介电、铁电、压电材料的多尺度模拟;2.“数据+机器学习”驱动的功能材料智能研发。奖励情况:2022年,高储能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结构设计与可控制备,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年,湖北省青年人才计划;2019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南策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专家,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现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兼任国际陶瓷联盟(ICF)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等。研究领域:多铁性材料与器件、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料、锂电池用锂离子固态电解质及正极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显微结构-性能关联计算及预测。
论文速览
介电电容器以高功率密度为先进电子设备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但它们的能量密度仍需要进一步提高。高熵策略已成为提高能量存储性能的有效方法,但在高维组成空间内发现新的高熵系统,对于传统的试错实验来说面临艰巨挑战。
本研究基于相场模拟和有限的实验数据,提出了生成学习方法,以加速在超过1011种组合的无限探索空间中发现高熵电介质。
通过编码-解码潜在空间规律性以促进数据采样和前向推理,采用逆向设计通过排名策略筛选出最有希望的组合。仅通过5组有针对性的实验,研究者们获得了基于Bi(Mg0.5Ti0.5)O3的高熵电介质薄膜,其能量密度显著提高至156 J cm-3,比原始薄膜提高了8倍以上。
本工作为设计高熵电介质提供了有效且创新的途径,极大减少了实验周期,并且也可以扩展到加速设计其他具有所需属性的多组分材料系统。
图文导读
图1:相场模拟研究构型熵(Sconfig)对能量存储性能的影响。 图2:高熵设计的生成学习框架概览。 图3:BMT和C-n薄膜的相结构和电性能分析。 图4:C-n薄膜的能量存储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评估。总结展望
本研究有效地在有限的实验数据基础上,通过生成学习框架,快速发现了具有高能量存储性能的高熵电介质材料。通过仅5组针对性实验,研究者们获得了显著提高能量密度的高熵电介质薄膜,其能量密度达到156 J cm-3,比原始BMT薄膜提高了8倍以上。
此外,高熵薄膜还展现出优异的疲劳特性以及温度和频率稳定性,显示出在能量存储电容器中应用的巨大潜力。该方法不仅显著减少了整体实验周期时间,而且为设计具有复杂组分的材料系统开辟了新途径。
文献信息
标题:Generative learning facilitated discovery of high-entropy ceramic dielectrics for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