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历史学家王赓武:正在研究的问题,是决定中国未来的大命题

草根爱练剑 2024-10-23 02:27:08

资讯来自网络;王赓武

最新一期《十三邀》,许知远在新加坡采访了王赓武,王赓武今年已经93岁,是出生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历史学家,也是海外华人史的主要开拓者,亦研究现代中国的国族史观。1986年到1995年,王赓武曾担任香港大学校长,且出版过两册的《香港史新编》。

在采访中,当许知远询问王赓武正在做什么研究时,王赓武说正在研究“文化和文明”的问题。王赓武一直强调去政治化看历史的重要性,这也是他近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文化、文明应该是超越国家、国籍的,而文化与文明之间有什么差异?王赓武认为,如果能厘清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背后的差异,或许能够帮助人们认清更多事情。

不消说,93岁王赓武正在研究的这一问题,是决定中国未来的大命题。面对这样的大命题,我们既需要看到中华文化之所长,也需要看到中国文化的弱项,进而更好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新贡献。

93岁王赓武正在研究的问题,是决定中国未来的大命题

弱项之一:漠视公共空间

中国文化历来总是强调,上对得起社稷朝廷,下对得起家庭亲情,所谓“忠孝两全”。但是,有了忠、孝,就“全”了吗?不。在朝廷和家庭之间,有辽阔的“公共空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盲区。

你看,中国古代一个官员坐着轿子来到了某个公共空间,前面一定有差役举出两块牌子:“肃静”、“回避”。这么一来,公共空间一下子又不见了。那么,似乎只好让知识分子来关心公共空间了,但是中国文人遵守一个座右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里边所说的“窗外”,就是公共空间,他们不予关注。他们有时也讲“天下兴亡”,但主要是指朝廷兴亡。

我在国外游历时,经常听到外国朋友抱怨中国游客随地吐痰、高声喧哗、在旅馆大堂打牌等低劣行为,认为没有道德。我往往会为自己的同胞辩护几句,说那个高声喧哗的农村妇女,个人道德其实不错,我听说她手里牵着的,是两个“地震孤儿”。她的失态,只是因为不知道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责任不在他们,而在中国文化。当然,这样的事说到底确实也与道德有关,那就是缺少社会公德。

确实,我们很多中国人很重视个人道德,却失落于社会公德。

中国文化为了社会管理,思考过“王道”和“霸道”;为了家庭伦理,思考过“妇道”和“孝道”;甚至为了文化传承,还思考过“师道”和“学道”。在这么多“道”中间,独独少了一个“人道”。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被种种的社会职能分割了。其实,这也是对公共空间的分割。因为只有普遍意义上的“人”,才是公共空间的唯一主角。

因此,当救灾壮举中喊出“以人为本”、“生命第一”这些无界限、无等级、无差别的口号时,正说明中国文化已向着精神上的公共空间大步迈进。

弱项之二:忽视实证意识

已故的美籍华人史学家黄仁宇教授说,中国历史最大的弊端是“缺少数字化管理”。他故意幽默地用了一个新词汇,来阐述一个老毛病。数字化管理,就是实证的一个重要部分。

实证意识的匮乏,使中国文化长期处于“只问忠奸,不问真假”的泥潭之中。其实,对真假无法实证,其他一切都失去了基础,甚至走向反面。现在让人痛心疾首的诚信失落,也与此有关。假货哪个国家都有,但对中国祸害最大;谣言哪个国家都有,但对中国伤害最深。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历来不具备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和程序。

中国文化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局面,我曾用八个短句进行概括:造谣无责,传谣无阻;中谣无助,辟谣无路;驳谣无效,破谣无趣;老谣方去,新谣无数。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把主要原因归于中国式的官僚主义。他认为,正是这种官僚主义,漠视自然法则的真实性。古希腊哲学以自然为法则,而中国文化则以等级为法则。

在很多情况下,最崇高的良心掩藏在黑巷深处,最大声的呼救出自凶手本身。

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失去分清真假的本领。人人受尽了别人的冤屈,又冤屈了很多别人,终于懂得了“难得糊涂”。郑板桥先生写下的这四个字,说给中国人听大多能微笑领悟,说给外国人听则怎么也解释不清。由此可见,它触及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部位。

记得几年前一位诗人询问经常往来于海峡两岸的星云大师,中国目前尚未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星云大师只回答了一个字:假。我曾经就这件事当面询问过星云大师,他说:“我说假,是假在文化上。”

温和的佛学大师从界外来观察界内,所做的一字判断,确实让人一惊。但仔细一想,也真是击中要害。可以印证他的一字判语的,是百岁老人巴金的三字遗言:说真话。

你看,智者都盯住了假。一个“假”字,几乎可以概括绝大多数负面现象,而且全都出自我们集体的文化心态。

弱项之三:轻视创新思维

其实全世界的智者都明白,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而不是怀古。

很遗憾,打开我们的电视、报纸、书刊,不断在大做文章的还是一千年前的枭雄心计,七百年前的宫门是非,以及古人之夺、古墓之争、古诗之赛,或者,重演几出满台朽衰的老戏,扶出两位颤颤巍巍的老人……

本来,做一点儿这种事情也未尝不可。但是,在文化判断力有待提高的现代中国,社会关注是一种集体引导,传播热点是一种心理召唤,倚重于此必然麻木于彼。多年下来,广大民众心中壅塞了很多被大大美化了的历史累赘,却没有提升文化创新的激情和敏感,这不是好事。

复古文化在极度自负的背后隐藏着极度的自卑。因为这股风潮降低了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可能,只是自娱自乐、自产自销、自迷自醉。

中外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一个国家的文化兴衰,完全决定于能否涌现大批超越传统的勇敢开拓者。

请大家重温一下前两个弊病:漠视公共空间、忽视实证意识。把三个加在一起,漠视、忽视、轻视,好像是我们的“视觉”有问题,其实是中国文化的“遗传顽症”,也是中国历史曾经从大发展转向大衰落的自身原因。

如果我们希望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素质,谋求健康前景,就应该正视这些弊端,万不可讳疾忌医。

资讯摘自网络;本文由思想潮流编辑发布;版权属于原创作者。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