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香港的餐饮对比内地来说就是一个不能超越的天花板,香港美食家、香港名厨、美食节目、米其林餐厅、港式茶餐厅等,无论是从食材还是饮食文化,一直都是碾压内地餐饮的存在。
90年代随便一个香港人,无论是什么职业,司机也好,工人也好,到了内地都会变成一个美食家,到了哪一个餐厅都可以指指点点,香港的菜会怎么做,香港的哪一个餐厅的什么东西好吃,觉得其他人就是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而在90年代,也是港职厨师的高光时刻,一个香港厨师,到了内地工作,工资起码翻几番,在国内几个大城市开个酒店或者高档餐厅,没一两个香港名厨撑撑场面是不行的,当时带动了一波港厨北上潮,当然,现在内地的很多名厨当时都是港厨带出来的。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近几年开始,曾经以美食之都自居的香港,如今在餐饮领域的领先地位逐渐被内地多个城市所超越。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市场的自然演变,也有两地餐饮文化相互交融与竞争的必然结果。
在繁华的粤港澳大湾区内,深圳与香港两座城市互为毗邻,现在却在餐饮业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以前是香港一大波的餐饮企业开在深圳,现在是反过来了,来自内地,特别是深圳的餐饮企业逐步在香港开始攻城掠寨。
特别是疫情几年之后,开始了港车北上的政策,内地旅港的游客越来越少,香港北上消费的人越来越多,香港的餐饮生意越来越难做,普遍都下降三至四成,反而深圳的餐饮生意火爆,满大街都是香港过来消费的。
除了香港的餐饮生意不好做以外,香港的饮食文化也越来越淡了,港式茶餐厅不吃香了,美食节目没人看了,美食家也不怎么受欢迎了,香港明星开的餐厅很多都倒闭了,香港厨师在内地也不见身影了。
很明显可以看到的是香港的餐饮已经被深圳超越了,无论是餐饮的品类、数量,还是品质,服务,价格,营销管理等,深圳已经碾压香港了,而香港,除了几家老牌子和几家所谓的米其林,还有什么?
先看组数据,2023年,深圳以34606.4亿元的GDP总量超越了香港的26927.34亿元;深圳市2023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779.01万人,而香港是733万人;香港的注册餐饮店3万家,深圳的餐饮企业超过14万家。
而内地餐饮品牌更是扎堆香港,仅仅是在2023年,就共有17个餐饮品牌在香港开出首家门店。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香港的餐饮出品口味做得不好吗?其实不是的,应该是很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了服务、口味、种类、价格等多个因素。
首先是品类,香港一直流行的餐饮多为日、韩、东南亚菜及西餐,川湘菜等菜系相对匮乏或不够地道。而深圳的餐饮品类可选择性很多,除了粤以外,还有全国的各大菜系,还有酸菜鱼、小龙虾、牛蛙、烤鱼、火锅、麻辣烫等可供选择。
而在香港的可选择性真的不多,日韩西餐价格贵,粤菜点心又吃腻了,茶餐厅的品种又没什么变化,所以不少港人对太二酸菜鱼、农耕记、杨国福麻辣烫等有着浓厚的兴趣。探鱼品牌在香港开店,香港分店的价格比深圳贵七成,店内却照排长龙。
第二个方面是口味的创新,香港的菜式创新力不够,有个在香港的资深餐饮人说:“过去三年,是内地竞争最激烈的三年,在竞争中也促进了多个品类的创新,无论是奶茶还是餐饮,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但香港的餐饮行业几乎是停滞状态。”
港式茶餐厅还是那些品种,一杯奶茶,一个菠萝包卖了几十年,香港的厨师的眼界也有限,看不到流行的趋势,也被食材所限制,变来变去都是在酱料和海鲜当中变化,跟不上潮流,所以被深圳超越是很正常的。
你还在研究这个菠萝包怎么做得再好吃的时候,人家已经推出几十种不同的包类糕点,怎么提高效率,一个小时可以做多少个包;菠萝包做得再好吃也只是菠萝包,你也不可能天天都吃菠萝包。
内地市场快到变态的推陈出新的速度,也催生出了许多创意烘焙产品,包括虎皮卷、肉松卷、芋泥盒子、千层蛋糕、板栗饼、麻薯。反观香港,这么多年霸榜推荐榜的点心,来来回回还是菠萝包……
第三方面就是服务,香港是旅游城市,提倡服务为上,还记得刘德华拍摄过的一个公益广告“今时今日咁样的服务态度唔得啦”;事实上,香港的服务水平一直都没有提高,餐饮业的服务水平更是跟几十年前差不多。
当然也有本身的原因,香港的人工贵,租金高,所以一般的餐厅都不会请太多的人手,一职多用是常态,身兼几职也是正常的,不然老板怎么赚钱?所以一忙起来人手不够,服务方面自然会欠缺,自然没法跟深圳比,更不说海底捞了。
人手不够也算了,香港餐饮业的霸王条款更多,不接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冻饮要加钱;人不齐不能入座;用餐时间不能超半个钟;自带饮品食品加收服务费;繁忙时间需要搭台;行李和婴儿车不能放进餐厅;必须最低消费;这些规定真的好吗?
有的人会说这些规定已经定了几十年了,香港人都觉得没问题。那看看最近在香港新开业的陈鹏鹏潮汕菜,于餐牌上标示了“不落味精及鸡精”、“不合口味,可退可换”、“30分钟上齐菜,超时菜品5折”以及“服务不满意,不收服务费”4项服务承诺,与香港餐厅一惯提供的服务截然不同,网友称这是给香港餐厅的“下马威”。
最令网友惊讶的是,餐厅再列出“七不收”,其中一项是“自携饮品不收费”!而最后一项“不收费” ,简直是挑战香港餐饮业的底线。
1. 冷热水不收费;2. 餐巾纸不收费;3. 消毒巾不收费;4. 打包盒不收费;5. 自带酒水不收费;6. 餐前小食不收费;7.加一服务不收费。这些服务香港人自嘲,本地食肆一定做不到。不做出改变,服务怎么能提升?
还有一方面就是供应链了,香港的餐饮大部分都是单店为主,对比像海底捞、探鱼、太二这些连锁品牌,供应链自然是弱了很多;没有强大的供应链,怎么能做出性价比高的产品,被深圳超越自然很正常。
最后一个就是人才了,香港的餐饮从业人员越来越老龄化,年轻一族从事餐饮业的越来越少,也没有专门培养餐饮的专业学校,没有新鲜血液,行业怎么能发展起来?
归根结底,深圳的餐饮品牌、产品和文化能“超越”香港,表面是靠低价、网红店流量,实际是靠性价比、服务和创新能力,还有人才的竞争;这些的关键,则是双方的市场环境使然。
是被汇率打败
消费降级而已
金融成就了香港 也毁灭了星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