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中篇小说,看完后最强烈的一个感觉就是:
这怕不是和吊桥效应有几分相似。
就是不到危机时刻,几分真情几分假意,自己都浑然不知。
没看之前,我觉得这小说名中的“倾城”,和形容女子的“倾国倾城”是一个意思。
看完后才发现,就像我以为的“吊桥”效应一样,原来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座城将要沦陷,才有了“患难见真情”的告白。
这篇小说,看完好多天了,凭着记忆写写印象深刻的4句话。
(图源网络,侵删)
1.“世上的好人虽多,可没有多少傻子愿意在银钱上做好人。”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相识,是一场意外。
流苏离婚后,在白家就不再受人待见。
家人也有想给她介绍对象的想法,但中途却出了差池。
本来是她陪着自家妹妹去相亲,结果见了范柳原后,那情场浪子非要跳舞。
我不知道是什么舞,也许是交际舞。
当时那场面,除了流苏,谁也不会跳。
就这样,本来只是看客,却成了局中人。
范柳原没看上流苏的妹妹,倒是对流苏感兴趣了。
但是,白家一大家子,都不看好这段姻缘。
流苏本人一开始也没抱多大期待,但后来和白家交好的徐太太上门来了,说是愿意牵桥搭线,撮合流苏和范柳原。
只是,范柳原要去香港,流苏也不想竹篮打水一场空,心中十分犹豫。
徐太太却十分热情,赶着说一切包在她身上,去香港的路费也她出。
可事实上,范柳原虽然比较多情,但或多或少,还是小有钱财的,徐太太这么做,就只像送了个人情给对方。
毕竟,如果一切遂意,就是双赢。
徐太太做的媒成了,她的好只会被人记着。
2.柳原道:“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好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坏的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这句话,是范柳原对流苏说的。
可以说,这俩人的感情,伊始也并非是真情实意。
在流苏决定去找范柳原的时候,她想的就是:自家人也看低自己,那就找个好点的对象,到时好打他们的脸。
成不成,都赌一把。
至于范柳原,最初感觉也只是想短择流苏。
毕竟,两人见面后,还各种试探,全然没有热恋中的状态。
所以,柳源说出了那句:
“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好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坏的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
有关此话,我点开了其他读者的批注:
看来张爱玲也是读了鲁迅的:男人两大爱好,拉良家妇女下水,劝风尘女子从良。
的确,有那么些魔幻。
放到而今,也有那么几分道理。
鲁迅在好多年前就说过了,张爱玲也在好多年前就说过了,一说一个准儿。
但是,凡是你想改变一个人,就绝对做不到真正改变对方。
尤其是在与异性相处时,几十年养成的性子,不会轻易因为短暂的遇见而转变。
3.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有网友说,这句话还是多年前很非主流的“空间说说”,不承想到,竟然出自《倾城之恋》。
流苏说,像范柳原这样自由自在的人,不应该怨命。
不然,像她这样的人,都该上吊了。
可范柳原说,当他回国后,关于家乡有些失望,也受不了打击,才不由自主地向下坠落。
也许,流苏看见的他,是伪装,亦或是顺应生活的从众。
现在,不少人引用这句话,以此表明从以前到现在,期间经历了颠覆自我的事情。
再向别人讲起而今的自己,就显得云淡风轻。
是的,有些人活在过去,有些人活在当下,也有些人活在未来。
三种方式,我觉得除了第一种,后面两种都没什么问题。
因为活在过去,是一件很不讨好的事情。
过去可以有回忆,但不能逗留在过去,不然生活变化得这么快,停止就是退步了。
做完一件事后,短暂地歇息一会儿,继续下一件就好了。
纵然以前你再好,或者再不好,你后来遇见的一些人与事,都只会认识现在的你。
如此,那就把过去封存,重新出发吧。
4.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小说中,是这样诠释这句话的:
“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本就不清不楚,好像最后要是没有一座城沦陷,俩人之间根本就不会挑明在一起。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观点。
我会觉得,与吊桥效应有几分相似。
原意是当一个人过吊桥时心跳加快,要是这时碰巧遇见另一个人,就会借此把急速加快的心跳,视作心动。
这让我想起许久之前发生的东航事件。
那段日子,在朋友圈流传着一张图,意思就是珍惜眼前人。
然后也看到有人发动态,说暧昧对象给自己发了这张图,是什么意思?
有人评论说:意思很明显了。
特意分享的,当然就是要好好珍惜了。
是的,生活中会发生很多遗憾,对有的人来说是错过,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解脱。
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告诉我们因与果是怎样的。
但是,某些知识告诉我们:因与果可以相互转换,但是这种可能性永远不会发生在同一件事,或同一个现象里。
要是这样,那干脆什么也不用管了,顺其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