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群羊、马,唐玄宗发兵8万,联合大食,为何要攻灭突骑施?

雪莲果说历史 2024-04-26 03:01:06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自从662年以后,于阗一直是吐蕃军队进入西域的关键地区,唐朝与吐蕃在西域的争夺主要集中在于阗、疏勒。

692年,王孝杰恢复四镇之后,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针对吐蕃势力的北上,唐朝尤其加强了在于阗及其附近地区的设防。

1、吐蕃争霸西域的两条道路

据记载:

唐朝在于阗附近设置了坎城镇(于阗东300里)、兰城镇(于阗东600里)、胡弩镇(于阗南600里)、固城镇(于阗西200里)、吉良镇(于阗西390里)等军事重镇,阻塞了吐蕃势力经由于阗深入西域的通道。

这样吐蕃军队被迫绕道西北,躲开唐朝军事防线,打通由唐朝势力比较薄弱的葱岭地区进入西域的道路,唐朝与吐蕃的争夺也就随之转移到了塔里木盆地的外围。

吐蕃势力由葱岭地区向唐朝实际控制的西域区迂回进攻,主要可以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东进,一是北上。

所谓东进,就是通过大勃律(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巴勒提斯坦)、小勃律(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由播密川(今帕米尔)向东经过喝盘陀(今基塔什库尔干,即唐朝葱岭守捉所在地),进而抵达疏勒镇。

所谓北上,就是由葱岭地区或绕道葱岭以西,向北到达楚河流域,进而从西北方向进攻唐朝四镇。

东进的道路是吐蕃进入西域最便捷的道路,但是吐蕃遭到了小勃律和唐朝的坚决抵抗,所以不得不改道北上,借助西突厥残余势力与唐朝在西突厥十姓故地展开争夺。

北上的道路非常迂远,后勤供应困难,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所以吐蕃与唐朝一样,主要采取了扶植西突厥十姓可汗后裔的策略,即依靠反对唐朝统治的西突厥王族来达到进入并控制西域的目的。

延载元年(694年),吐蕃首领勃论赞与吐蕃册立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妥子一起南侵,王孝杰率领唐军与吐蕃、西突厥联军大战于冷泉、大领谷,唐军大胜;碎叶镇守使韩思忠又破泥熟俟斤、突厥施质汗、胡禄等,并乘胜攻拔吐蕃泥熟没斯城。挫败了吐蕃的进攻,保全了刚刚恢复不久蕃的安西四镇。

久视元年(700年)左右,拔汗那(今费尔于纳盆地)统治者又引吐蕃与阿史那馁子袭扰四镇,再次被唐军击败。

2、吐蕃、大唐、大食的“三国演义”

开元三年(715年)吐蕃又与大食,击败亲近唐朝的拔汗那王,共立阿了达为王,重新控制了拔汗那。拔汗那王奔往安西求救,唐朝监察御史张孝嵩认为事关重大,“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于是发兵1万多人,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同年十一月攻阿了达于连城,阿了达兵败逃入山谷,“(张)孝嵩传檄诸国,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皆遣使请降”。

在这次战役中唐朝军队并没有直接与大食军队接战。

在唐朝发兵之前,大食军队就因为内部变故而撤出了拔汗那。715年大食东面将军屈底波入侵拔汗那,与吐蕃共立阿了达为王,但就在这一年的二月,哈里发韦立德去世了,屈底波的死王对头苏莱曼担任了哈里发。

当苏莱曼继位的消息传到拔汗那之后,屈底波召集军里队,表示要背叛苏莱曼而自立,结果遭到大食士兵的反对,最后在兵变中被杀,大食军队也被撤回木鹿遣散。

这件事发生在回历96年都尔黑哲月(十二月),相当于公元715年8月7日至9月4日,而唐朝军队进攻拔汗那的时间则在公元1715年12月1日至31日(开元三年十一月),当唐朝发兵救拔汗那时,大食已经撤军,与唐朝军队接战的只有吐蕃及其扶植的拔汗那王。

援救拔汗那的胜利,扼制了吐蕃军队由北而南进入楚河流域的势头,阿了达逃入山谷,吐蕃势力也随之退回了葱岭以南的地区。

3、唐与吐蕃对勃律的争夺

在北上的同时,吐蕃军队还与唐朝积极展开了争夺大、小勃律地区的斗争。

勃律国王原来的居住地在巴勒提斯坦,后来由于吐蕃的侵逼,迁移到了吉尔吉特,此后,留居在巴勒提斯坦的部分称为大勃律,而移居吉尔吉特的部分则称作小勃律。

以后大勃律被迫臣服了吐蕃,而小勃律一直依赖唐朝与吐蕃对抗。开元元年(713年)或稍后,小勃律王因为“国迫吐蕃”,经常被吐蕃所困,利用到长安朝贡的机会与唐朝结成联盟,唐玄宗以小勃律地区为绥远军,加强了对小勃律的控制。

715年拔汗那之战以后,唐玄宗进一步加紧了在葱岭一带的外交活动。

开元五年(717年)册封大勃律首领苏佛舍利支离泥为勃律王,开元八年(720年)三月册命护密国王,四月册命乌长国王、骨咄国王、俱位国王,六月,册命新继位的苏麟陀逸之为大勃律王,八月,册封箇失密国王,九月册立罽宾国王,唐在葱岭及其附近地区的影响有了明显的增长。

与此同时,吐蕃也加强了对小勃律的军事入侵。吐蕃军队攻克了小勃律国所属的9座小城,开元十年(722年)小勃律王向北庭都护张孝嵩求救。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为吐蕃矣”。

张孝嵩派遣疏勒副使张思礼率领蕃汉步骑4000援救小勃律,与小勃律军队左右夹击,大破吐蕃,全部收复了小勃律失守的9城之地,使吐蕃此后“累岁不敢犯边”。

715年在费尔干纳盆地击败吐蕃之后,吐蕃北上受阻,勃律地区作为唐朝西门的重要性日渐增强,唐朝政府在这一时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对葱岭地区,进入塔里木盆地的通道的控制,一方面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广交与国,另一方面则全力以赴,帮助小勃律抵御吐蕃的进攻。

与此同时,唐朝还于开元年间在由葱岭通往疏勒的交通要道塔什库尔干地区(即喝盘陀)设置了葱岭守捉,增强对葱岭方向的军事防务,从而暂时缓解了塔里木盆地西南方向的压力,确保了西门的安全。

4、突骑施何以攻击唐朝?

自从719年(开元七年)唐朝册立突骑施首领苏禄为十姓可汗之后,虽然双方时有龃龉,但大体上保持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友好关系。

后来当唐朝与苏禄的关系破裂之后,在唐朝给苏禄的一封书信中,曾对开元七年(719年)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之间双方的关系进行了回顾。

信中说:

“往年可汗初有册立,以我国家常为势援,诸蕃闻此,不敢动摇。自尔之后,二十余年,情义相亲,结为父子。”

所谓“二十余年”,虽然不太确切,但是册立苏禄后,突骑施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对唐朝的臣属关系。

在此期间,突骑施还与唐朝开展了大规模的贸易往来,例如726年(开元十四年),突骑施牙官在安西与唐朝互市,一次交易的马匹就达1000匹,突骑施与唐朝关系的破裂,也与双方间的贸易有关。

734年,突骑施首领阙俟斤驱赶羊、马入朝贸易,当到达北庭时,与下属何羯达产生了矛盾。何羯达向北庭都护刘涣控告阙俟斤密谋叛唐作乱,刘涣杀阙俟斤何羯达,扣留羊、马。突骑施可汗苏禄大怒,举兵进攻四镇。唐玄宗以谋反罪杀刘涣,并将首级送与苏禄,想以此求和,但苏禄不肯罢兵,与吐蕃联合,夹击唐朝部署在西域的军队。

这是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从战争中唐朝对突骑施、吐蕃、东突厥以及大食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当时西域形势的错综复杂的特点。为瓦解突骑施、吐蕃的强大攻势,唐朝在对内、对外方面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5、大唐的“联大食灭突骑施”谋划

为了加强西域的防卫力量,唐朝首先向西域大量增兵。在北庭、西州方面,由河西节度使管辖内发蕃、汉兵2万,从瓜州以北的高同、伯帐路分赴北庭、西州。

此外又从朔方军等处征发兵健2万,赴北庭、瓜州等地作为后援,在安西方面,则在河西诸军州拣发骁健5000,与朝廷发遣的安西应替兵募5480人,相续开赴安西,此外又下敕别发3万人,以作“声援”,在增兵赴援的同时,还针对这次战役的特点对指挥作了协调。

这次战争是在唐朝控制的整个西域地区全面展开的,但是安西四镇的军队与北庭、西州的军队互不统属,指挥权不统一,这就给各军队之间的协调行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至出现了“西、庭既无节度,缓急不相为忧”的情况,甚至“当军自守,信贼公行,来有损伤,去无关键”。

为了便于统筹布置,唐朝政府将伊州、西州、北庭军队的指挥权交与安西都护府,由安西统一指挥所有西域的军队。

在对外方面,唐朝主要是分头与东突厥和大食联系,希望能与他们联兵。

唐玄宗遣使送信给东突厥可汗,表示对东突厥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发兵击奚、契丹的行为不予计较,并且历数突骑施对东突厥的敌意,同时又许诺,如果东突厥“总兵西行”,胜利之后唐朝准备将突骑施的羊、马、土地全部给予东突厥,而且“子女玉帛,别有优赏”,奉劝东突厥与其向东掠夺,不如与唐朝合兵向西发展。

“契丹及奚,诸蕃穷者,土地不足以放牧,羊马不足以贪求,远劳师徒,兼冒锋镝,胜不为武,不胜亦危,以此言之,当务其大者。”

但是东突厥并没有发兵西进,“务其大者”。在联络东突厥的同时,唐朝还与大食取得了联系。

在征发河西等地的军队入援北庭时,唐玄宗派遣使人张舒耀星夜倍道与大食商议,由吐火罗和勃达岭分道出兵,合击突骑施汗庭碎叶,取其家口。唐朝的战略意图是很明显的,这时突骑施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北庭,与唐朝大批援军对峙,而后方则很空虚。

所以唐朝“密令”安西征蕃、汉兵1万,由勃达岭北上;而大食军队也同时从吐火罗北上,与唐军共捣碎叶,本根既失,也就全面瓦解了苏禄的攻势。

张舒耀返回安西,带来了大食东面将军呼罗珊诃密(意为总督)的表文,约定在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四月出兵。这时大食帝国的呼罗珊总督是阿萨德。

阿萨德接受了唐朝的建议,出兵攻克了吐火罗,并且将总督的首府从木鹿移到了缚喝。但是安西的唐军却因为吐蕃军队的牵制,没有能够从勃达岭出兵,而大食军队也没有进一步由吐火罗北上。

显然是由于大食的压力,苏禄在736年9月16日派遣大首领胡禄达干入长安求和。唐朝在西域的军队这时已听到了大食攻破吐火罗的消息。

所以唐朝政府对苏禄求和的动机是很清楚的,在当时玄宗给北庭都护盖嘉运的书信中,明确提到:

“又卿表所云,叶护被杀(当指吐火罗叶护),事势合尔,殆非妄传。向若安西出兵,乘虚讨袭,碎叶逆丑,皆可成擒,应为悬军,未能越境,逆虏漏刃,莫不由兹。今贼虽请和,恃我张势,以防大食之下,以镇杂虏之心。岂是真情,此其奸数。”

6、突骑施的衰亡

朝廷对于安西没能适时进兵碎叶,以致贻误战机,使“逆虏漏刃”是很不满意的,同时又指出苏禄求和,是为了恃唐张势,“以防大食之下,以镇杂虏之心”,所以要求安西、北庭部队要密切配合,伺其动静,因利乘便,取乱侮亡。

突骑施处于唐朝与大食两大势力之间,它之所以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西突厥地区的统治,除了具有强大的武力之外,保持与唐朝之间的臣属关系是苏禄得以招徕十姓,号令诸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与唐朝关系的破裂,不仅削弱了突骑施在西突厥各部中的号召力,而且使他处于两面受敌的境地,从而加速了突骑施的灭亡。

苏禄在先每攻战所得,辄将战利品与部下瓜分,由是众乐为用。既娶唐公主(交河公主),又潜通后突厥及吐蕃,后突厥及吐蕃各以女妻之。苏禄以此三女均为可敦(突厥语“夫人”的意思),又立数子为叶护,用度渐广,由是攻战所得,不复瓜分,诸部开始离心。

突骑施属部有大首领莫贺达干、都摩度属下的两个部落,这两个部落兵力最强盛,但与苏禄不和;而且突骑施种也分为黄姓(娑葛之后)、黑姓(苏禄部),相互猜阻,矛盾重重。

苏禄进攻安西、北庭受阻之后不久,突骑施各部之间就发生了内讧。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夏天,莫贺达干与都摩度联谋,深夜袭杀苏禄,突骑施各部群龙无首、陷入混乱。

此后都摩度又与莫贺达干发生矛盾,另立苏禄的儿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占据碎叶城与怛逻斯城,与莫贺达干相互攻击。

莫贺达干遣使与安西都护盖嘉运联系,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双方共同出兵,破碎叶,入怛逻斯,生擒吐火仙,最后平定了突骑施苏禄的残余势力。

这次配合唐朝一起出兵的除了莫贺达干外,还有拔汗那王、石国王、史国王等。战后,处木昆、匐延、拔塞干、鼠尼施、阿悉吉、马月、哥系等部上表唐朝,请求“将部落于安西管内安置,永作边犴,长为臣子”,锡尔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又重新转归唐朝控制。

吐火仙被押送至长安,玄宗赦其罪,任命为左金吾将军。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春三月,玄宗从盖嘉运之请,立阿史那怀道之子昕为十姓可汗,以镇抚西突厥,封昕妻李氏为交河公主。

莫贺达干闻阿史那昕为可汗,怒曰:

“首诛苏禄,我之谋也;今立史昕(即阿史那昕),何以赏我!"

遂率诸部叛唐。玄宗于是立莫贺达干为可汗,使统突骑施之众,并命盖嘉运前往招谕。冬十二月,莫贺达干乃附唐。

742年(天宝元年)春三月,玄宗发兵护送十姓可汗阿史那昕,至碎叶西之俱兰城,为莫贺达干所杀,交河公主与其子阿史那忠孝逃归。西突厥阿史那氏从此绝。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夏五月,唐河西节度使发兵讨突骑施,斩莫贺达干,更请立黑姓伊里底密施骨咄禄毗伽。六月,玄宗册拜骨咄禄毗伽为十姓可汗。毗伽在位十二载,与唐数通贡使。

753年(天宝十二年)秋九月,黑姓可汗易主,唐亦赐诏册(册黑姓可汗登里伊罗蜜施为突贝骑施可汗),肃宗至德(756~757年)以后,突骑施开始衰微,黄姓、黑姓皆自立可汗,互相攻击,而唐朝亦苦于藩镇之乱,中原多事,无暇顾及西陲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2 阅读:16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