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过这样一个医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感觉还挺有讨论的意义,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
患者是男性,56岁,高血压已经2年的时间了,吃了一些“天麻片,六味地黄丸”,这样的中成药,效果不好。
血压一直在160/100左右,可以说苦不堪言。
不过,该男子的症状跟其他人大不相同,别人都是“脸红脖子粗,脾气暴躁”,而该男子精神萎靡,大便稀溏,夜尿多,怕冷。
特别是到了傍晚,怕冷、四肢凉、脑袋眩晕的情况就会加重。
舌质淡,舌苔薄而滑,脉沉细。
医家揣摩良久,见方:
细辛、制附子、麻黄、山茱萸、白术。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7剂后,四肢有变暖的迹象,畏寒怕冷减轻,也有了精神,食欲也开始增加,测量血压150/90。
此时原方不动,加上“茯苓,桂枝,甘草,白术”,也就是“苓桂术甘汤”加以巩固,继续投用。
最后,血压症状,眩晕,怕冷畏寒的现象完全消失,半年后复诊,也未曾复发。
该男子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从舌脉以及症状来看,该男子属于“阳虚”,阳气亏虚,脉道不充,所以脉沉细。
阳气不足,不能养舌,所以舌苔淡;阳气不足,不能驱赶水湿,所以舌苔滑,便溏,夜尿多。
并且,该男子里面阳虚,外面还被寒气包围着。
总的来说“里寒外寒”,里外全都被寒气包围,而血遇“寒”则凝,此时血液的流动就会受到阻碍,就能“加把劲儿”冲出去,血压也就会高。
那就要“内外化寒”,寒邪没了,血液的流动也就通畅了,血压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下面来看一下方子:
细辛、制附子、麻黄、山茱萸、白术。
很显然,该方子是张仲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加方,该方子中麻黄可以散外寒,附子温真阳。
细辛解表散寒,山萸肉滋补肾精,白术健脾燥湿。
就这样,患者体内外的寒气都被化解掉了,血压自然也就正常了。
又因,患者本身阳虚,津液在体内“失布”,因此身体内肯定有湿邪,问题解决后,还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温化水湿。
从这个医案中就可以看出来,有些高血压,也有可能会因为患者“寒气”太重所致。
当然,寒气引起的血压飙升,在高血压患者里面,不是很多,大多是还是偏肝阳上亢,肝火旺,肝肾阴虚等症候。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病因各不相同,这就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用药。
总而言之,血压高的患者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下进行,切不可自行用药,这就是为何不写剂量的原因。
因为中药的药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纯阳无阴啊。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治慢性病你加点生地或者山萸肉以滋化源是不是好一些?麻黄附子细辛汤和苓桂术甘汤也不是治慢性病的,可参不可泥。 另外恕我直言,这例子不该举,危险性强调还是少了。大部分读者没中医常识,高血压又多肝肾阴虚证,一用附子就血压升高浑身发热耳鸣。不是少数肾阳虚特例用不得啊。天麻片很多人吃了都耳鸣发热,就是因为天麻片阳中求阴加了附子。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