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渔洋先生二三事
“闲吟白也诗”
王士祯从小聪明机灵,五岁入家塾读书,六七岁开始读《诗经》,已能领
会些诗意了。稍大些,他除必读的功课外,又偷偷读《文选》、《唐诗》等书,
并开始学着写诗。士祯的哥哥士禄看着弟弟很有诗才,就给弟弟搬来一大堆唐
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士祯便不厌其烦地一首一首抄下来,然后反复诵读。士祯
的爷爷也亲自教授孙子诗词声律和书法。士祯惜时如金,又肯用功,再加上良
好的家庭教育,小小年纪已能作很漂亮工整的五言、七言诗,写得一手潇洒流
畅的草书了。
一日,士祯做完功课,拿了本唐诗坐在东堂内一株青桐树杈上,让风儿轻
轻拂弄着自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哥哥士禄从树下走过来,听到弟弟读诗声,抬头见士祯坐在树杈上,忙说:
“哎呀呀,快下来,爷爷找你呢。”
士祯身子一缩,通地滑下树来。两人来到西厢房,进得屋来,见叔祖王象
咸正在写字。他将辫子咬在嘴里,满脸汗水,眼睛直盯着桌上那一大张宣纸,
只见正泼出两字,叔祖又蘸满毛笔,“刷刷”两笔,一挥而就。
士祯诸兄弟连连点头,啧啧称赞。
爷爷见象咸把笔一摔,无力地倒在雕虎椅里,再看看桌上的字幅,若有所得,
召诸孙上前说道:
“爷爷看三爷写字,忽而跳上心头一行诗句,我说出来,大家联个下句:
优者奖赏。”
“醉爱羲之书。”诸兄弟沉默了一会儿,年仅十一岁的士祯跨前一步,对
上下句:“闲吟白也诗。”(白:李白)
爷爷轻轻擂了象咸一拳,两人同声说“好!”诸兄见爷爷笑了,也朝士祯
笑笑,以示庆贺。爷爷当即拿出两把精致的画扇赠给他,作为奖赏。
此后,士祯读书更是用功,到十五岁已写下大量诗篇,他把这些诗编成《落
笺堂初稿》,哥哥士禄为他刻印行世,受到当时大诗人钱谦益的赞赏,特作诗
相赠,把士祯比作一日千里的骐骥。
士祯惜时如金,功课之余,便苦吟唐诗。步入仕途以后,公余也从未怠慢
诗文。他后来终于成为清初文坛领袖,被称为“一代诗宗”、“泰山北斗”,
这也许就是他“闲吟白也诗”得到的最大奖赏。
拯救众无辜
王士祯二十岁那年考中了进士,顺治十六年参加殿试后被任命扬州推官,
主管刑狱。这位二十六岁、血气方刚的年轻官员,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为民
众办了不少好事。
顺治十六年,退居台湾坚持抗清的郑成功举行北伐,进攻江南、皖南地区,
江南士民起而响应。事后清廷追究穷治,驻江宁的侍郎叶成格奉命办理这个所
谓的“通海寇狱”,一些污吏滥权株连,被诬告者甚多。士祯来到扬州,在理
案中,发现许多人是被诬告的。其间,又收到不少信件,大都是倾诉冤屈,要
求平反的。士祯决心为民众平反,他一面令手下迅速查明事实,一面准备请求
叶成格复审。
一日天刚蒙蒙亮,士祯被院外的吵闹声惊醒,忙披衣而出,见门外已跪着
不少男女老幼,士祯一看,就明白了几分。这时只见人群中有一妇人,身后跟
着三个孩子,吃力地爬到台阶下,已是泣不成声:“大人,还我丈夫,丈夫哪……”
孩子们也喊:“爹爹,爹爹……”没等士祯说话,妇人又喊起“冤枉”来。看
到这种情景,他心情十分沉痛,也十分激动,只觉得像有千斤担子压在心里。
他深深作了一揖:
“父老乡亲,我王士祯一定审明事实,宽赦无辜。”
之后,又将哭得死去活来的妇人连同孩子一起请进院来,进行安慰招待,
给足了衣食,问明了情况。
送走妇人后,想到刚才发生的事,他也来不及梳洗,便直奔江宁去了。
扬州至江宁,逆流而上。士祯站在船上,望着船头划起的浪堑,心情很不
平静。此案叶侍郎一手操办,他知道叶侍郎是说一不二的人物,要求复审真如
逆水行舟,好不艰难。这时一阵晚秋的凉风袭来,士祯不觉一点寒意。衙役递
来一件厚厚的夹衣,士祯轻轻披上,又陷入了沉思。
来江宁,叶成格猜出士祯的来意,态度甚是冷淡。寒暄之后,士祯开门见
山说道:
“关于海寇案的复审,不知大人有何指教?”
叶成格淡淡一笑,答道:
“真是年轻有为呀,士祯,如此说,是不是有人办了件糊涂案子?”
“不,大人,在下没有此意,案子只有越察越明,是非越辩越清,此案民
众反映甚大,复审有何不可?”士祯并没有示弱。
“士祯,你可能还不知道我的脾气吧,我是不喜欢同自己唱反调的!”显然,
叶成格有些恼怒。
士祯并没有得到叶侍郎的支持,但还很希望知府能拥护他复审的主张,便
又直撞知府衙门。知府大人对叶成格的处置也深怀不满,以致百姓三天两头在
门前喊冤,可是也不同意士祯的意见,一来叶成格来路很硬,二来就此案说干
系重大,弄不好还会被扣上包庇海寇的帽子,轻则丢官入狱,重则性命难保。
叶侍郎的冷淡态度和知府的胆小不助,使士祯甚为苦恼。这日又收到家中夫人
的来信,除劝他注意身体衣食外,又反复强调“不要争强好胜,遇事慎重才是”,
更使他反复思量。
夜深了,士祯一直不能入睡,是呀,他可以不管不问,那样既能得到叶侍
郎的好感,又不会冒险。可每每这时,他就会想起那天早上的情景,想起那可
怜的妇人和孩子。“当官就要为民做主,叶侍郎不允,至少扬州是我说了算的!”
他轻轻地自言自语。
这日,士祯刚审核完宽赦的人名录,突然有衙役来报:“大人,狱里几个
百姓喊冤不止,思谋越狱,已给打死了。”
士祯一惊,忙示意衙役退下,接着抓过大印,重重地按在告示上,然后摘
下帽子,递给了衙役。
“收起来吧,说不定我再也不能戴它了!”
这样,士祯冒着丢官丢性命的危险,拯救了众多无辜。他在扬州五年,除
清理海寇案外,还清理了逋欠盐税案,共处理了八十多起民间冤狱,得到民众
的拥戴和朝野的称赞。
闻名访潜夫
士祯交友甚广,他不重视地位之高下,而以德、才为重,结交了许多布衣
寒士。这日,士祯办完公事路过通州。有人提及当时在江南颇有名气的老诗人
邵潜夫就住在这里,便忙去拜访。走着,走着,因巷子太狭,轿不能进了,士
祯便下轿让衙役领路向深巷走去。一行人左转右拐,好不容易才来到一所破败
的院落。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士祯看着那张比这房屋还显得
衰老而凄惨的脸,有些伤感地说:
“长者就是潜夫先生?”
士祯见老者深怀疑虑地打量着自己,忙解释:
“在下王士祯,久闻先生诗名,今日贸然造访,还望先生见谅。”
老人知道是大名鼎鼎的王渔洋时,喜出望外,忙把士祯让进屋里。
潜夫老人的屋里实在寒酸,屋里除去一具冒着烟的土灶和一盘土炕外,就
是摆在正面那旧桌上的“文房四宝”了。
两人一见如故,无所不谈,说家长,谈诗文,而谈论最多的还是诗。虽是
一个出身高贵,一个卑贱,一个地位显赫,一个低下,却真有些相见恨晚的意味。
时至中午,二人均无饥意,仍在论诗。士祯深有感触:
“先生是难得的奇才,年事已高,还要服劳役,在下未能及早解除你沉重
的生活负担,使你安心创作,施展才华,实是在下的一大罪过。”
“哪里,哪里。”老人忙摆手,“全是自己造孽,只知舞文弄墨,不善勤
劳治家,这不,连今日中午的招待也拿不出,实在是汗颜。”
“先生若不介意,午饭我请了。”士祯接口。
老人执意不肯,士祯看看来时老人刚写的那首诗,便从桌上卷起,说道:“把
这诗送与我当报酬好了。”
此时,房外已站满了人,都想看看这位执法不阿的清官。士祯扶着老人穿
过人群,来到轿前,硬把老人扶进轿里,向着“乐乐居”酒店走去。这时,人
群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饭后,二人分别时,潜夫老人依依不舍,不住地远送。士祯转身握住老人
的手说:“先生若不嫌弃,我想从您的诗稿里选出百篇,刊印行世,不知意下
如何?”
老人想起刚才士祯说过,马上让县令解除自己的劳役,已是感激不尽,今
又要为自己出书留名,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老泪纵横,一时无言以对。
王士祯交友的故事颇多,也受到当时人们的赞誉。郑板桥曾在扬州三贤祠
题联赞曰:“遗韵满江淮,三家一律;爱才如性命,异世同心。”所谓三贤,
即指欧阳修、苏轼、王渔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