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如何成为鲜衣怒马的缇骑

悠然修 2023-12-06 15:43:31

在明朝,锦衣卫是个让人闻之色变、避之不及的组织,但其权势、待遇又让人心思向往、趋之若鹜。那么如何才能加入锦衣卫,成为鲜衣怒马让旁人不敢直视的“缇骑”呢?

注:“缇”意为橘红色,这种颜色从秦朝开始就是帝王护卫亲军的服饰主色,所以明朝也将锦衣卫称之为“缇骑”。

锦衣卫的初始班底来源于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不过在锦衣卫正式成立的前后几年里,太祖通过“佥发”多次大规模扩编了锦衣卫。如洪武十二年在杭州等地招募1300余人,洪武十七年又招募“力士者万四千二百余人”……

“佥发”不同于明军常规的强制征兵,而是以比普通军士更优厚的条件招募民户、军户自愿加入锦衣卫。对应的招募要求也不高,“丁壮无疾病过犯者”,身体强健、无犯罪或不良记录即可。

注:明军常规征兵有四种方式,“从征” -- 朱元璋起事时的班底,“归附” -- 招降的敌方士兵,“谪发” -- 因罪罚充军入伍,“垛集” -- 从地方民户中直接按比例抽调入伍。

因为锦衣卫沿用明军的世袭军籍制度,人员“只进不出”。所以明成祖增设北镇抚司后,组织结构已完善的锦衣卫,也不再“佥发”规模化招募新人了。但是进入锦衣卫的大门并没有关闭,还有好几种方式。

第一种,非常残忍,“朝天女户”。

明太祖本着“事死如事生”的原则恢复了殉葬制度,要求后宫妃嫔、宫女在其死后继续侍奉在他左右。建文帝为了安抚殉葬宫人(也是为了鼓励宫女主动殉葬),将这些宫人家属纳入锦衣卫或赐世袭锦衣百户。

明英宗驾崩时以遗诏的方式终结了殉葬制度,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进入锦衣卫的人并不多。

与“朝天女户”相近的还有一种“锦衣卫女户”。入宫后因表现上佳获重用的宫女(如随侍皇帝、皇后、贵妃左右),她们的家人也可以临时归入锦衣卫(不变更原户籍)并领取相关俸禄,直至该宫女离世或出宫。

第二种,宫中恩荫。

古代宫廷皇子出生后均与自己生母别宫而居,皇家无情但人有情,所以皇帝们大多与陪伴自己长大的奶娘或保母之间有较深的亲情。因此皇帝登基后例行会对她们进行封赏,以答谢养育之恩。

从明仁宗封保母金氏为翊圣恭惠夫人、杨氏为卫圣夫人开始,每一朝都会多出几个翊圣、卫圣或佑圣等夫人名号,直到大名鼎鼎的明熹宗乳母奉圣夫人客氏。在册封这些夫人的同时,皇帝们也会恩赏她们的家人,世袭锦衣百户、千户都是保底的赏赐。如明宪宗保母翊圣夫人刘氏的丈夫季福,被封为锦衣卫指挥同知(世袭)。

陪伴皇帝长大的除了奶娘、保母还有近侍,天子们自然也要一碗水端平了。但宦官都是“刑余之人”,不能组建自己的家庭,更无法诞下后嗣。所以皇帝允许他们“推封”,以奏请的方式为自己的血亲、族人求取锦衣官职。

随着宦官权势的上升,这种“中官推封”不仅突破血缘限制,其数量也越来越多。不仅权阉,得势的太监背后都对应着一大波“新生”的锦衣卫。

第三种,因功封赏。

能用来赏赐宫人、宦官,锦衣卫官职自然也可以作为“奖品”,被皇帝们赏赐给朝中文武官员。

明朝初期,会因军功封赏武将锦衣官职,或将士兵招纳入锦衣卫。这一时期因为军功审核严格,能凭军功进入锦衣卫的不多。但从成化朝开始军功充水逐渐泛滥,到弘治朝达到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程度。

弘治十四年,朱晖带队在延绥驱赶入寇的蒙古人。斩首十二级,但战后上报的有功将士竟然有一万两千多人。弘治十八年,蒙古袭扰大同地区,明军共斩首九级。战后报功“以冲锋破敌论者四百一十八人,以三次当先论者八百三十一人,以被伤论者二百七十六人......”。

正德登基后因钱不够花,热爱打仗的皇帝更是将军功封赏秉承的“多封不如重赏”变更成了“多赏不如重封”(赏指财物,封指世袭官职)。

锦衣卫的规模也正在这一时期开始第二轮急速膨胀(到嘉靖朝开始停歇) ……

注:因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军功的滥报,从嘉靖朝开始军功奖励制度由依据将士们战场表现核定的“战功”,变革为依据敌方首级数量核定的“首功”。

另外正统朝后,随着文官势力的抬头,特别是文官开始掌握军权,这种赏赐也逐渐被文官获取。起初是统兵出征的文官统帅还朝后,皇帝因嘉奖军功,会荫封其子锦衣世官。后面朝堂中枢的权臣、宠臣们也开始有机会为自己后人谋求锦衣官职。

因锦衣卫沿用明军的世袭军籍制度,所以总体上锦衣卫人员规模是越来越大。但锦衣卫内部的实权官职是有数的,因此锦衣世袭封赏原则上都是无职权只拿俸禄。但是文官们却可以凭借权力和关系网,让获锦衣世袭职务的子弟更容易得到锦衣卫实缺。

明朝中期以后,文官派系虽然相对于锦衣卫整体比例不高,但是在官职里的比重很大。所以锦衣卫虽然是皇帝为了对付官员而设立,但它和官员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一刀切,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既斗争又合作的状态。有些时候锦衣卫甚至会成为朝堂高官们互相攻击的工具。

第四种,封赏外戚。

皇帝、藩王、公主的姻亲家族,常例都可以获取锦衣世袭封赏。区别只是亲疏关系导致的封赏数量不同,少的就一个,多的一家子能封的一个也少不了(如明孝宗的姻亲张家)。除此之外皇族的姻亲能不能有,就看皇帝心情了,大致是血缘越亲近机会越大。

第五种,达官。

达官又被称为“鞑官”,指供职于明朝诸卫所的归附蒙古、女真、色目、吐蕃等少数民族将领。(明史界也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以永乐朝为界,之前的归附者称“鞑官”,之后的叫“达官”)

洪武朝初期几次北伐未达目的,尤其是“岭北战役”失利后,朱元璋意识到明朝尚不足以彻底歼灭北元,于是改变了策略。一边暂停大的攻伐养精蓄锐,一边对蒙古人展开“文攻”。以优厚条件,向蒙古各部发出归附邀请。

对于应邀南下归附的蒙古人,原本为民的编入民户,即“达民”;原本为军的打散归入卫所,即“达军”;原本的贵族、官员,除少数吸纳入朝廷外,都授以无实权的官职,即“达官”。

为防这些蒙古贵族脱离掌控,明太祖将他们划归两个带俸卫所来管理,一个是保定诸卫所,一个是锦衣卫镇抚司。

归属锦衣卫镇抚司管辖的这部分达官,也同时获取了锦衣世袭官职,他们的头衔都有固定前缀“锦衣卫镇抚司带俸”或“锦衣卫镇抚司带俸安插”。归附之外,朝廷也会给一些关系友好的蒙古、少数部族贵族封赏锦衣官制。

这些归附的锦衣卫达官并不全是白吃俸禄,他们中不少人在情报获取、翻译交流、外交沟通等领域为朝廷贡献着力量,例如亦刺思家族、哈铭家族等。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王府改调(藩王称帝后将王府武职调入锦衣卫)、军匠(或专业技能)调入等进入锦衣卫的方法。因不是常例,相关人员也不多,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1 阅读: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