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公婆隔离14天后,我落荒而逃!”不能和老人住的原罪是啥?

卢璐说 2022-04-19 14:56:57

作者 | 卢璐

早上起来,看到小助理们在工作群里聊天,起因是茉小莉发了一个豆瓣的帖子:

女孩跟男朋友回家见父母,结果被就地隔离,半个月解封后,女孩立刻原地分手,拎着箱子逃走了。

和公婆住,本来就是微妙的玄学,尤其是第一次见面的准公婆,彼此尚不了解对方的实力和深浅,就这么无缝隙地亲近,这个结果完全不出人意料。

可没想到,这居然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大家纷纷都在说:如果有条件,真的不要和老人一起住!

尤其是婚龄十年的康姐,用她的亲身经历还加了个特别注解:此处所谓的老人,并不仅限于公婆,也包括父母!

只要和老人一起住,就会有很多矛盾和摩擦。

譬如,两代人的作息时间不一样,老人晚上九点就上床了,我们的夜生活才刚开始,不能出声音,而且还被催着早睡;早上六点,我们睡得正香,老人就起来洗漱、做饭、清嗓子、出门遛弯……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平日里的生活品质和要求,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样!究竟谁该让步?

表面上老人可以帮着做饭看孩子,便利且舒适。而事实上,和老人一起住,就是把家,变成了一个天天日日勺子碰锅沿儿的战场,无论是长辈还是小辈,每个人都被撞得浑身青紫,一大包的委屈。

我一面喝着红茶,一面爬楼,看着聊天记录,满心都是感慨!

我完全理解她们的态度和焦虑,曾几何时,不和老人一起住,保持距离美,也是我的生活原则。

我非常爱我妈,我也不反感我婆婆,但生了孩子这些年,我从来没有想到和她们一起住。

我觉得,与其跟她们在一起相互摩擦,日日蚀心,还不如各自安好,亲情才不会在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中,被点点滴滴地持续消耗,直到枯竭。

可有句老话是:“一岁年龄一岁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亦步亦趋地变了。事到如今,我真心觉得,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能和老人一起住,真的好幸福。

而那句“上有老下有小”描绘出来的,并不仅是人到中年的窘迫和艰难,也可以是一种热气腾腾的踏实和满足。

要知道,我可不是平白无故地这么说的,这个问题我也和卢先生讨论过,他想的和我也是一样的。

当时回法国买房子,我们之所以选了这一栋房子,其中有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一楼有一间配了独立卫浴的卧室,这样老人住就不需要爬楼梯。

而且这个卧室的隔壁,目前是洗衣房,有一个可以直接到花园的落地玻璃门。

第一次看房子的时候,卢先生就说,如果有需要,可以把洗衣房改成一个小厨房,这样将来老人来了,若不想天天和我们一起吃饭,也可以自己开火,完全独立,住得更舒服。

只可惜,房子买了,疫情来了,我妈一直都还没有机会来过,我婆婆倒是来了两次。

每次她来,孩子们特开心,卢先生也挺开心。有老有小,一下子就一大家子了,哇哩哇啦,喜气洋洋的。

和老人一起住,到底是受罪还是享福?我们总在想,那得取决于老人是不是明事理,随和好相处。

其实,其中最一刀见血,致命的条件,说到底还是一个赤裸裸的人生阶段和经济实力的问题!

说出来其实挺俗气,但却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房子是不是你自己买的?够不够大?老人有没有自己的空间?

住在老人房子里的;要老人把自己房子卖了,充首付的;老人没有卧室,需要和孩子一起挤的……都是矛盾重重,有问题。

所以,我们并不是不能其乐融融地和老人一起住,而是我们究竟有没有能力,其乐融融地和老人一起住。

为什么这么说呢?亲情是无价的。

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很多矛盾和摩擦,看起来是因为双方年代、思维和生活方式不一样,其实关键的关键,则是一个话语权和决定权,究竟听谁的?

因为家虽然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但家也是微观的小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一个家庭中,究竟谁能做主,主持大局,决定了这个家庭的平稳和平衡。

在成年之后,按照人生的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情感上,都应该是已成年的子女,成为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这样整个家庭的“气”才会顺,美满幸福。

然而在今天现代社会中,年轻的夫妻往往无法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指望着父母帮衬买房,养孩子,做饭,收拾家,照顾自己。

那么这个阶段的父母呢,他们不能放手,也不敢放手。当成年子女无法获得父母的价值承认的时候,生活在一起,就会产生下意识的“权利”之争,步步为营,步步惊心。

其实,就自己的感情而言,父母们都是在心里巴望着听你的,然而越是爱越是切。

子女被自己的父母承认,对于子女来说,是一条非常艰难,甚至接近无法企及的红线。于是父母们的心犹如在走钢丝绳,一直晃左晃右,十分焦虑。

在今天的社会中,虽然我们总说,钱不是万能的,买不到爱,买不到亲情,然而钱却可以是一个证据,打开那些大门。

所以子女若能以己之力,购买让每个人都能居住舒适的房子,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成就,而在父母的角度,也会更肯定你人生价值。

让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是,之前在国内认识一个人,他们住在杭州。她和先生都是留学回国,各自有不止一间公司,高收入人群。

一般这样的人,是非常讲究自我独立的,可让我惊讶的是,因为他们都不是杭州人,也都是独生子女,于是他们选择和双方父母一起住。

他们买了两栋三层的联排别墅,把中间打空,还特地安装了电梯,让双方父母各住一层。

家里平日有两个阿姨,打扫卫生,做饭,接送孩子,父母们喜欢就和孩子们玩儿,但并没有特别必须的责任。

她给我讲过,这么一大家子人,矛盾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基本没太大问题。大不了就跟老小孩一样,跑来跟她和老公告个小状,尤其是她老公,在家有绝对权威,所以应声一下,也就过去了。

而且空间足够大,平常工作日,大家都是各吃各的,而到了周末,大餐桌上,人头攒动的,很是热闹,偶尔父母公婆还能在一起搓个麻将啥的,挺惬意。

我想这大概是最理想的生活了吧?人生那么短,时间有限,而我们所有最爱,最亲近的人,都可以守在身边。

而更重要的是,父母们从心底里承认了儿女的价值,于是放下了心,卸下了担子,松弛下来,过得很舒展。

当然他们的例子有点过于梦幻,一般人很难达到,但这是一种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地见到好多朋友,有的是买了大房子,也有的是虽然房子不大,但专门和父母买了同一个小区。

上海有句话最是幸福,就是“一碗汤的距离”,意思就是从父母家煲了汤,端到自己家里,汤还是热的,这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子暖暖和和地依偎着的幸福。

所以,在人生绝大多数的时候,你觉得你的父母公婆,过分不近情理,搞不定,太强势的真正原因,不是老人,而是自己,自己太弱,在老人的面前,没有绝对的说服力。

这是一件跟钱没有关系的事情,但却可以用钱来解决的难题。有点残酷,却是现实。

很多时候,认清自己,才是让自己幸福的唯一选择。

卢璐:有两个女儿的留法服装硕士、作家,行走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裂痕中间的,优雅女性自媒体。新书《三十几来得及》,《有实力才有底气》正在热卖。

0 阅读:119

卢璐说

简介:行走在东西文化之间,优雅女性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