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隆科多为何背叛雍正?“投机秘诀”被他误解为“墙头草”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3-12-12 12:11:56

国产良心剧《雍正王朝》一经播出便万人空巷、好评如潮。此时的我恰在读初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对于学生看电视深恶痛疾,因为会影响学生学习,但在讲解梯形时却情不自禁地引用《雍正王朝》中的桥段:“大家看过《雍正王朝》都知道,里面官员戴的帽子就是梯形,”可见这部剧的受欢迎程度。

这部剧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在于它戳中了国人的文化情结——权力斗争。纵观这般剧,最亮眼的就属权力斗争,不论是前半部分的九子夺嫡,还是后半部的雍正新政,无不充斥着酣畅淋漓的斗争场面,让人大呼过瘾及回味绵长。

正所谓有买的就有卖的,有争权夺利的必然就有见风使舵、投机倒把的。佟国维和隆科多就是此剧中典型的投机倒把分子。

佟国维的“投机秘诀”: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作为皇权之外的臣子,佟国维想得很明白:自古圣人“鼓吹”的事主忠心不过是骗骗人的,聪明人是不会勾此选项;至于要离通过牺牲自己一家老小和一条胳膊来向吴王表达忠心更是不可取,是愚蠢迂腐的表现。

对于佟国维而言,深处官场旋涡如何做到屹立不倒才是聪明人的选择,也是保全家族繁荣昌盛的绝世秘籍。只不过人心叵测、官场凶险,如何长盛不衰实在是难上加难。

为此,老狐狸佟国维通过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想到了一条绝佳的“投机秘诀”: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因为自己虽然宦海沉浮几十年,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也练就了卓然毒辣的辨别眼光。

但老马也有失前蹄的时候,自己难免存在看走眼的时候,如果孤注一掷押错了宝,苦心经营的官场位置就一朝付诸东流了。

正是因为佟国维深谙生存投机之道,故而在“一时老眼昏花”将宝错押给了老八,被康熙“扫地出门”之时,佟国维立马推荐了隆科多,并嘱咐让他押宝老四,面授“投机秘诀”,以使得佟家继续辉煌下去。

隆科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六叔告发,成功博得康熙信任

隆科多的出场非常寒碜,没个正当工作还欠了国库一笔银两,找他的六叔佟国维谋个差事,不是被他的六叔冷眼奚落,就是只给了一个监狱里看管犯人的不光彩差事。对于六叔的如此“照顾”,隆科多心里是非常不满的。

好在佟氏家族一向都有投机氛围,再加上隆科多本人也不是傻子,故而在面临十三爷“亲临”监狱“体验艰苦生活”,隆科多赶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对着十三爷一顿示好,并且将自家的家具搬过来让十三爷住得舒坦,这让暗中观察的佟国维非常满意。

觉得隆科多“考验差不多”的佟国维终于将隆科多请进了家门,叔侄俩关起门唠起了家常。借着油灯发出的微弱灯光,苍老的佟国维终于打开心扉给隆科多传授了他的投机秘诀,并鼓励他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没想到隆科多不仅“悟性极高”,还心狠手辣,第二天就将自己的六叔给告了,这成功让康熙大为放心,认为隆科多不是老八一党,可以放心辅助老四上位了。这为后续康熙的临终托孤、帮助隆科多一举成为雍正心腹大臣埋下了伏笔。

六叔的“投机秘诀”,隆科多误解为“墙头草”,导致他背叛雍正

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佟国维虽然一时老眼昏花押错了宝,被迫提前退休,但还是保留部级待遇。临走前还成功将家族中人推上了高位,可谓是名利双收。

为何佟国维明明押错了宝却还能享受如此关爱呢?主要原因还是他的“投机秘诀”的操作:虽然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但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一个家族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但一个人必须立场坚定,不能改换门庭,否则就是令人生厌的“墙头草”。

故而,虽然经过康熙敲打,佟国维知道自己押错了宝、站错了队,但信奉投机绝学的他并没有见风使舵、转投四爷阵营,而是激流勇退、换取平安,同时力推家族替代人选,并与自己划清界限,以换取家族重新站队的“乾坤大挪移”。

佟国维这一招非常高、非常妙,效果也奇好。

只可惜道行尚浅的隆科多并没有理解其中深意,以为六叔所说的“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就是改换门庭、及时止损。因此,在他因为诺敏一事失去雍正信任、再加上不争气的儿子惹是生非渐渐淡出权力核心之时,天性投机的他便萌发了“改换门庭”、背叛雍正的想法。

因此当八爷联络旗主借朝会向雍正逼宫发难之时,八爷党找到他想让他里应外合。隔着烛灯摇曳的影子我们看到了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的隆科多的“墙头草”身影。

第二天朝会上,一向温驯的隆科多果然跟雍正对着杠,而且还私自将朝会保安人员换防,搞得形势一度十分危急,望着空空如也的十三爷座位,雍正一时不知所措。

好在关键时刻还是十三爷救驾,押了几个人过来宣示外面形势已被控制,里面发难的八爷党也就没了脾气,雍正再一次转危为安、控制局面。隆科多见状赶紧转身逃跑,被图里琛逮了个正着。

所以说,隆科多为何背叛雍正?关键在于六叔的“投机秘诀”,佟国维的意思是一个家族的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但一个人选定了站位即便是错的也要站到底,否则就是令人生厌的“墙头草”。可惜隆科多完全理解错误,以为自己也可以改换门庭、及时止损,不经意成了人人喊打的“墙头草”。

1 阅读: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