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儿子没设灵堂酒席,直接火化引争议:厚养薄葬该不该?

米开小姑凉 2022-12-01 18:59:25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我们的生活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活范畴,有的人会将其称成为精神生活或者文化生活。

这种无法去感知,只有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生活过程当中的一些元素,一方面是脱胎于我们生长的环境,真实反映我们生活状态的;另一方面又会在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

无论是习俗、信仰、习惯还是习以为常的各种生活方式,早已深入我们文化基因当中的这些因素其实是客观存在的。

就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我生活在一个实际的空间当中,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在它们的物质基础之上,还会衍生出许多其他的精神文化。

对于我们而言,传统文化当中的婚丧嫁娶都并不陌生,那么围绕这些行为而存在的种种仪式和过程,也是构成这种文化同时促成这些事情完成的关键要素。

即便是已经到了十分现代化的今天,我们的很多婚礼仍然还是会遵循古法,包括接亲,拜堂,举办仪式和摆酒席等等。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一套完整的流程是必须要由这些步骤所组成的。

同样,在葬礼相关的环节当中,我们一般也是要将各种的人和事都考虑进去。有一个网友发帖说自己有个亲戚父亲去世,儿子没设灵堂酒席,直接火化引争议,很多人都谴责,葬礼不能省!厚养薄葬也不行。

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人们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是两套并行不悖的体系,只是相对而言,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往往属于社会范畴;而以传统观念相关的则一般属于文化范畴。

在我们知道了这种有些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之后,就不妨再来审视一下,一些传统的活动当中为什么会有环环相扣的各种过程。

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德克里夫-布朗(Radcliffe B Brown)认为,我们的社会就像是一个包含各种有机组成部分的整体一般,不同的部分之间有着不同的结构与功能。

比如在他看来,当一个人离世,那么其原本所处的社会关系链条就会缺少一个重要环节,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混乱。

所以葬礼存在的意义,在社会交往层面上,就是将逝者原先的社会关系进行一种重组和调试,让以逝者为中心的诸多社会关系重新建立联系。

当然,这是从理论角度来解释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举行诸多仪式的实践。

比如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里,婚丧嫁娶时将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是为了在关系上更进一步;但与此同时,在物质消费层面,也需要花钱去举办仪式、来宾也需要“随份子”,彼此之间也有经济上的往来。

所以对于那些比较在意金钱,或者是暂时比价忙碌,无暇举办各种仪式的人而言,他们很可能就想要一切从简,不再举办仪式,召集亲朋好友。

仪式有意义,繁简全由己

正如上文的分析,这些社会当中的仪式是否有意义呢?当然是有意义的,通过活动分享喜悦、缅怀逝者、增进感情,同时又能让原本的关系得到整合,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比较有价值的。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人、所有事都要大操大办,加之反对铺张浪费是我们社会当中的一种共识,所以无论是办,还是不办,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事情发生的主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家”怎么看待这件事。

对于“旁人”而言,如果身边有朋友、熟人,想要举办婚丧嫁娶相关的仪式,请我们去帮忙,那么其实侧面证明对方比较重视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此刻能够想要的人都是在其心目当中比较重要的人。所以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最好还是尽力帮一帮。

此外还有一点,作为“旁观者”,既然自己并不是仪式的中心,那也没必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主家“指指点点”,评价其礼数不周、仪式不够排场,即便是知道有熟人家中有一些大事发生,却没有通知自己,也没必要因此而感到失落甚至是愤怒,其势必是有自己原因的。

交往就是如此,他人的行为总是无法主导,只要做好自己,无愧于心就可以。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1 阅读: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