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9岁嫁44岁刘伯承,生了7个子女,刘帅重病后照顾其13年

胡乱 2024-10-12 09:34:14

说到老一辈的革命先烈爱情故事,汪荣华和刘伯承是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人也都对他们印象深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人的故事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太行地区的风采。

作为两人爱情第一见证的太行山,就此成了一众革命烈士后代的落脚点,当时129师部部队的参谋长和政委乃至师长刘伯承,都一心系于革命,虽然心中不舍,但还是放下了小家。

投入到迎击侵华日军大部队当中,而汪荣华也是展现惊人的革命觉悟,陪伴丈夫去往前线参与革命工作,可以说,没有像他们这样为了抵抗外来侵略奋不顾身的家庭就难有未来可言。

另外,刘伯承当时承担相当程度的责任,除了战场战略谋划,还要着手进行新生代军事人才的培养,在国家号召下,刘伯承还筹建了解放军学院,可以说教育军事两手抓。

而汪荣华也确实称得上刘帅的贤内助,在太行山推进时为大儿子取名太行,之后又生下女儿华北、解先、雁翎、弥群,每个名字,都代表刘帅对孩子的深切期望,汪荣华对此深有体会。

就曾经和汪荣华共事的人来说,她的性子非常独立,具备自己的思考,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和客观,向来不会为蝇头小利烦扰,认为凡事能够自己解决的就该自己想办法,不能依靠身份。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刘伯承接下筹建学院的任务,当地认为这是给教育事业做贡献,不能委屈刘帅一家八口人挤在一个屋子里,立刻就派人修建房屋,而他们得知后并不高兴。

刘帅指出国家正值艰难时刻,不能放松下来,拒绝了这些房屋,将其转成了公用的办公场所,而汪荣华同样以身作则,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了良好榜样形象,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申请。

唯一的一次,还是刘帅因战事受伤进了医院,汪荣华希望能够感谢参与治疗的医生,希望组织帮她联系然后寄出感谢信,除此之外,她基本是自己经营事务,连公家派发都不去领取。

就和小女儿“弥群”名字一样,汪荣华真正做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超过70岁的汪荣华,仍旧选择自己种菜养鸡,其亲人家属中收到的寄语至今还悬挂中堂。

作为革命早期人员,刘伯承和汪荣华的爱情故事也称得上是一部革命进程历史书了,在巨野、豫北等战役期间,刘伯承还不忘捧书阅读,还亲手翻译了多部苏文军事著作。

这一幕对于刘帅的子女印象深刻,每天五点钟左右,刘帅就会起床学习俄文,并且做一些翻译工作,可让人担忧的是,72岁的刘帅仍然活跃在一线工事当中,导致视力不断下降。

在北京接受治疗后也没有好转,最终变成了不可逆的身体问题,但彼时的新中国内部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有人站出来起到相应的带领作用,所以他在新生代没有成长起来之前不能离开。

期间汪荣华多次提醒刘伯承注意身体,虽然从医院传回的体检单子也开始出现视力和高血压等诸多问题,但汪荣华自己也知道劝不动刘伯承,所以就更加费心照顾家里。

在刘伯承数十年间的军旅、政治生涯当中,汪荣华可以说是成为了他坚定的支撑者,帮助他免除了后顾之忧,将孩子的培养和教导工作做的非常出色,也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不以革命先辈的身份求待遇,几乎变成刘伯承一家的首要原则,他们一家七个子女,没有一个人选择出国留学,都投身在各个国家发展领域,也有人进入军事领域,成了装备研发者。

另外,刘伯承因为诸事操劳病倒之后,汪荣华主动请缨参与照料工作,同时肩负六个孩子的养育教导,对于组织上的关怀,汪荣华没有选择答应,坚持让孩子凭借自身能力竞争。

这也让刘帅家庭工作停歇过的地区都对一家人有不小的好感度,因为他们的子女都是出生在革命进程和中国崛起早期的阶段,所以都具备相当程度的思想觉悟,吃住都在职工宿舍。

以他们大儿子的情况来说,直到他毕业,学校的老师也不知道刘太行的家庭背景,在他们子女参军时,刘伯承的描述甚至只有一个革命军人的标签,可见汪荣华对家风的培育十分出色。

0 阅读:239

胡乱

简介:坐看云起时,解析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