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有13个博士学位,在北大演讲被嘲笑:大清亡了,还留辫子?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2024-09-02 12:26:34

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席卷央视一套,这部横跨新文化和五四运动的鸿篇巨制,播出之后立即掀起了一股收视狂潮。

剧中无论是老戏骨还是年轻演员,都以形神兼备的演技,将百年前的人物鲜活的呈现在了电视荧屏上。

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在追剧时,都不禁发出感叹:“像,简直是太像了。”

在众多角色中,由毕彦君老师扮演的辜鸿铭,更是将这位性格特立独行的大师,演绎得令人拍案叫绝。

剧中有一段关于辜鸿铭不剪辫子的经典台词,更是令观众大呼过瘾。他在北大演讲时,被学生嘲笑:“大清都亡了,您还留着辫子做什么?”

辜鸿铭面对突如其来的嘲笑时,用手拿起自己脑后的辫子,然后悠悠地说:“这是长在外面的辫子,而你们的辫子则藏在心里。”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辜鸿铭不仅才学深厚,还是一个思维敏捷,善于雄辩的大思想家。

在面对学生们的哄堂大笑时,他非但没有恼羞成怒,还通过语言艺术“反将一军”。

单凭这件小事儿,足以看出他是一个学识渊博,极其擅长运用思维和语言,去反击一切对他不利的言论,而这皆源于他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和成就。

那么,辜鸿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刻板的老学究还是思想开放的浪漫派?要想了解他的人生,还要从他的成长经历谈起。

家资殷实,聪慧好学

公元1856年,当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时,满清正处在内忧外患之际,辜鸿铭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命运注定要被烙上时代的印记。

辜鸿铭的体内虽流淌着华夏血脉,可他的出生地却是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即现如今的马来西亚槟城州。

彼时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在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做总管,而他的母亲就是在这个橡胶园内,生下了日后享誉华夏大地的语言天才。

辜鸿铭的母亲是一个混血女子,她的血液中流淌着葡萄牙和马来人的血液。这也导致辜鸿铭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一个如假包换的混血儿。

辜鸿铭之所以出生在异国他乡,源于他的祖辈早在他出生之前,为了讨生活从福建同安县,漂洋过海来到了南洋,至此辜氏一族便开始在南洋生根发芽。

辜鸿铭的祖辈和父亲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其家族在当地也十分有声望。

他自幼在殷实的家境中长大,耳朵中听到的语言除了闽南话之外,最多的就是英语、葡萄牙语和马来语。

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熏陶下,辜鸿铭拥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得天独厚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

西方游学,眼界大开

年幼的辜鸿铭聪慧过人,记忆力和阅读能力都非常强,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语言天赋。为此,深受布朗先生的喜爱,并认他做了义子。

大约在辜鸿铭10岁左右,他跟随布朗夫妇前往苏格兰爱丁堡。临行之前,父亲告诉他:“永远也不要忘记,你是华夏子孙。”

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辜鸿铭到了异国他乡之后,被送入了当地一所著名中学读书。

这期间辜鸿铭接受了西方教育,他的眼界和思想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布朗夫妇对这个义子十分关注,经常让他读歌德的原著《浮士德》。

辜鸿铭的语言天赋得到了极大锻炼,期间还曾将莎士比亚的30余部戏剧烂熟于心。这对于他后来成为一位语言大师,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正因为他自幼接受了西式教育,而他脑海中还有中式教育的烙印,导致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一种极为明显的中西结合特征。

辜鸿铭14岁时被送往德国读书,这让他看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同时对该国的文化也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辜鸿铭重返英国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爱丁堡大学。期间,他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文,年仅21岁就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才学,辜鸿铭又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等高等学府,深入地研究了文学和哲学。

他所取得的成就令西方人眼前一亮,即便他在我国近代史中,曾一度被主流文人竞相嘲讽,可是在在西方却深受追捧,甚至被称为“东方圣哲”。

最令人敬佩的是,辜鸿铭在这个阶段,居然获得了多达13个博士学位,包括文、哲、理、神等领域。还能流利的运用9种语言,与人沟通或是做学问。

按照现代社会的说法,他简直就是如假包换的学霸。公元1880年,24岁的辜鸿铭返回城,遇到了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的人,他就是清末外交家兼学者马建忠。

二人畅谈了三天三夜仍意犹未尽,在马建忠的影响下,辜鸿铭决定学习华夏文化。期间,他以深厚的学识和洋为中用的思想,在英文报纸上发表“中国学”的文章。

至此走上了一条抑西扬中的文化之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他将《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了英文,并在海外刊载和印行。

张之洞的幕僚

29岁时辜鸿铭回到中国,受到张之洞的请托做了一名“洋文案”。此后,在长达20年间一直是张之洞的幕僚,主要职责就是“通译”。

张之洞十分赏识辜鸿铭,除了让他负责“通译”之外,还让他参与统筹洋务等工作。

后来,在他的极力主张下,建立了一所高等学府即自强学堂,而它则是武汉大学的前身。

辜鸿铭在自强学堂任方言教习,成为了一代不容忽视的名师。后来,他被满清赐予“文科进士”称号,还曾担任过溥仪时期的外交部侍郎。

1914年,辜鸿铭受邀进入北大教学,而这也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化。期间,他一边主讲英国文学,一边不忘著述自己的学说。

由他执笔的《春秋大义》,在一战时期的德国产生了巨大轰动。但后来却因为《时报》刊登的一则消息,让辜鸿铭不得不离开北大。

关于这则消息,据目前已知的资料显示,是因为他公开发表了支持满清的言论。正因如此,他才被世人调侃为“满清最后一根辫子”。

正因为有了这些既复杂又坎坷的人生经历,才让辜鸿铭舍不得剪掉他脑后的辫子。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辜鸿铭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行为。

“四洋”人生,晚景落寞

辜鸿铭曾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四洋”,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和仕在北洋。不得不说,他的人生充满了太多的传奇色彩。

从辜鸿铭的一生来看,他最主要的成就或者说贡献,体现在学术和翻译等工作上。同时,还为国际交流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在他任职和执教北大期间,曾积极参与社会和文化活动,对我国的文化和国际交流作,都产生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离开北大之后,经人介绍辜鸿铭只身前往日本,在一家由日本人创办的英文报馆做总编。四年之后才重返中国,但仍然一身满清遗老遗少的打扮。

据说,曾有人把他引荐给张作霖,但却并未受到重视,张作霖甚至当着辜鸿铭的面说:“你能做啥呀?”而辜鸿铭也没看上张作霖,二人就这样一拍两散了。

张作霖认为辜鸿铭是一个“老古董”,而辜鸿铭则不愿与胸无点墨的张作霖为伍。最终,他愤然拂袖而去,后来张宗昌举荐他担任山东大学校长。

辜鸿铭有意前去看看,只可惜临行前染上了感冒,即便他四处求医,甚至还找了一位法国医生,但最终还是没有挽回他的生命。

1928年,72岁的辜鸿铭因病去世,结束了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其实,他的人生和时代变革息息相关,根本无法跳出时代的牢笼。

纵使林语堂曾夸赞辜鸿铭:“他的英文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但辜鸿铭还是无法解开时代的枷锁,以一副陈旧的面貌,成为当时文化界争相取笑的对象。

结语

不得不承认,辜鸿铭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被誉为“语言天才”也是实至名归。

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即便他是旧时代的“新人”,也无法摆脱新时代的旧人面貌。

这位百年前的“国宝级怪人”,拥有无人能及的语言天赋,在西学和传统文化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却始终改不掉因循守旧的思想,甚至因此导致晚景凄凉。

辜鸿铭的人生轨迹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堪称无法用金钱购买的瑰宝。

他在语言和翻译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对今天仍然有很大影响,或许这才是他人生中最值得肯定的价值。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