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亲征被俘,放回国后重登帝位,临死前废除一项野蛮制度

西楼说史 2021-05-15 15:04:58

昨天我们讲到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太宗草率地发动了对契丹国的战争,结果高粱河一战,宋军一败涂地,前功尽弃。

宋太宗本人都差点被俘,身上中了一箭,坐驴车狼狈逃回北宋境内,箭伤年年复发,最终死于箭伤发作。

要说惨吧,赵老二是真惨,不过纵观历史上的帝王亲征,还有比宋太宗更惨的。宋太宗至少逃回来了,没有被俘,更没有吃上契丹的牢饭。有的皇帝就没这么走运了,不但兵败被俘,还被敌人当人质勒索他的国家,受尽了羞辱。

这位倒霉蛋宋太宗并不认识,因为宋太宗死后五百多年他才当皇帝,也算是刷新了宋太宗创造的下限记录。

此人就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宣宗在位十年驾崩。宣德十年(1435年),朱祁镇即位,改元正统。

即位之初,朝廷大小事务都由太皇太后张氏和一帮阁臣处理,朱祁镇实际上并没有实权。一直到八年后他才正式亲政。

朱祁镇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史学界公认他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他即位前明朝正处在“仁宣之治”的光芒照耀之中,国力强盛,如日中天。

等他即位后重用奸佞小人,宠信宦官王振等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对百姓敲骨吸髓,天下鼎沸,国家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正统十四年(1449年),漠北的瓦剌太师也先率军侵入明朝边界围攻大同,消息很快传到北京。在王振等人的鼓噪下,朱祁镇脑子一热,效仿太爷爷成祖北征蒙古的壮举,决定御驾亲征攻打当时日益崛起壮大的蒙古瓦剌部。

朝中群臣其实是不赞同的,但拗不过一意孤行的朱祁镇,最终不得不妥协。朱祁镇下诏要求驻扎京师附近的精锐部队两天内集结完毕,出征迎战。

这么短的时间,明军上下一片混乱,根本来不及准备。很多史书都说这次大战明军出动五十万人,其实这个数字严重夸大了,只是明朝方面为了壮声势号称五十万大军,真实的人数大概在二十万人左右。

当时驻扎在京师附近的三大营总兵力为十七万人,再加上驻扎在山东、河南、大宁和辽东等地的京营,凑了二十多万大军在朱祁镇的统领下出征了。

朱祁镇名为御驾亲征,其实他什么都不管,军政事务全都交给监军太监王振负责,而王振压根就不懂军事,完全是瞎指挥,明军将帅们受到王振的压制,都是敢怒不敢言,更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去打。

大军就这样不靠谱的出发了,甚至连军需粮草都没准备齐,这仗还没打就已经输了一半了。

大军刚出居庸关,就遇到了风雨交加的糟糕天气,一路上随处可见战死的明军遗体。还没走到大同,明军就缺粮了,每天都有饿死的士兵。

好不容易在八月初一到了大同,结果雨越下越大,朱祁镇不得不驻跸大同,召集大臣开会商议是否退兵。

王振不高兴了,坚持继续北进,寻找瓦剌主力决战,大臣们冒死劝谏坚决反对继续前进。

就在这时前方传来了驸马井源兵败的消息,群臣大惊失色,更加坚持赶紧退兵,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到了八月初三,连英宗朱祁镇本人也发觉形势不妙,也动了退兵的念头,王振见皇帝打退堂鼓了,其实他自己心里更害怕,正好就坡下驴劝皇帝赶紧回京吧。

大臣们建议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入关,路程最近,还可以避开瓦剌的追兵。但王振私心作祟,想让皇帝拐到他家乡蔚州去衣锦还乡一把。

结果还没走到蔚州,王振又担心大军经过蔚州会踩坏他的庄园田地,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劝皇帝不去蔚州,还是回居庸关吧。

走居庸关其实是绕远了,只要一天没进居庸关,瓦剌骑兵随时都会追上来。王振这么一折腾,浪费了宝贵的逃跑时间,后果非常严重。

疲惫不堪的明军走到离居庸关不远的一个名叫土木堡的地方,不幸被瓦剌骑兵追上了,一场恶战下来,明军雪崩般溃败,随驾的文武官员死伤惨重。

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五十二名跟随朱祁镇远征的大臣皆死于混战中。

明军遭此大败,护卫将军樊忠愤怒地将王振砸死,大呼道:我为天下杀此贼!

至于英宗朱祁镇几次突围都失败了,索性下马正襟危坐,坐等被绑。不一会儿,一个瓦剌士兵冲上来要扒他衣服,一看此人衣着打扮不是一般人,也不敢乱动,马上汇报给长官。

很快朱祁镇就被带去见瓦剌军的统帅也先。

至此,这场战争终于尘埃落定,明英宗被俘,二十万明军阵亡三分之一,其余的被俘或溃散,明朝高级官员几乎被一网打尽,只有少数几个人逃了回去。史称“土木之变”或“土木堡之变”,这场败仗也被视为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而且这也是明朝开国以来最惨烈的一场败仗,甚至连皇帝本人都成了俘虏,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不知当作何感想?

消息传回北京,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不久瓦剌军便兵临城下,准备攻打北京。明廷紧急拥立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以于谦、王文等忠义大臣为骨干,带领军民进行北京保卫战。

京师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终于击退了瓦剌军的攻势,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先本想利用手里的朱祁镇讹诈明廷,结果明廷立了新皇帝,并严令边境守军不得给朱祁镇开门。

这样一来,也先手里的朱祁镇就失去了价值,没有啥用还不能杀,你杀了他,信不信全大明的人都给你死磕到底。

本以为是奇货可居,谁知道最后变成了烫手山芋,经过瓦剌和明朝双方多轮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共识,双方停战议和,瓦剌送英宗朱祁镇回国。

最尴尬的是,明廷君臣那边还没达成共识,出使瓦剌的使臣已经私自把朱祁镇接回来了,这下轮到景泰帝朱祁钰尴尬了。

说心里话,他是不希望哥哥回来的,就像宋高宗不希望宋钦宗回来一样的心情。可他偏偏就回来了,景泰帝不得不出城迎接,兄弟二人抱头痛哭,哭完就把朱祁镇送到南宫软禁起来了。

这一关就是八年,八年后徐有贞、石亨等朝臣趁景泰帝生病的机会,发动夺门之变,迎接朱祁镇复位,再次当上了皇帝,改元天顺。

朱祁镇也是明朝唯一一个两次在位的皇帝,他即位后不久,他的弟弟,病榻上的景泰帝朱祁钰就死了,死因你懂得。

英宗朱祁镇二次即位后,为了解释自己夺门之变的合法性,严厉打击迫害当年拥立朱祁钰的大臣们,将他们斥之为谋逆,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王文等人。

七年后,人生跌宕起伏的英宗朱祁镇终于油尽灯枯了,临终前他也许想到了弟弟朱祁钰,想到了于谦,想到了王振。百感交集的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废除殉葬制度。

殉葬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残酷的丧葬习俗,奴隶主死后会用大量活人陪葬,称为殉葬。这个野蛮的习俗自汉代以后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用陶俑代替活人陪葬。

谁能想到近两千年后的明朝居然又恢复了这个令人发指的制度。从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到明宣宗朱瞻基,死后都有宫女嫔妃殉葬。

英宗朱祁镇可能是经历了这次大灾大难,从九五之尊沦落为阶下囚,饱尝了辛酸苦辣,对生命有了那么一点点敬畏吧,这才促使他废除了殉葬制。

他还特别交代,他不忍心看到这种残酷之事,就从他这里停止吧,子孙后代也不得再恢复。

确实,从他往后的明朝皇帝都没有再恢复人殉。

这件事可以说是英宗一生中最闪耀的时刻,后世史家对他高度赞扬,虽然前半生荒唐,好在人生结尾总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为什么消失了两千年的人殉又在明朝死灰复燃了呢?咱们明天就来扒一扒这个话题,看看老朱家如何开启“复古”模式。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