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研学热”成为一种潮流。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敦煌的沙漠,目之所及,一队一队有着统一服饰和标志的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穿梭在游客之间。
近日,随着暑期过半,不少参加完研学游的家长和孩子已经陆续回家了。但是关于研学游的吐槽却在社交平台上根本停不下来。
研学游成了“想不到系列”
来自湖北的楚女士在名为“XX少年研学”的机构花费6000元给孩子报名为期6天的北京研学游。据楚女士描述,起初该项目承诺包括故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系列景点的研学活动。可孩子到达北京后发现机构把故宫换成了景山公园,理由是“人太多了,排队容易中暑”。而说好的清华、北大研学活动,则只是在门口讲解了两所高校的历史,并拍了几张照片。在研学的过程中,该机构大多数时间都是将高中生和幼儿园孩子放在一起,拼团组织活动和讲解。
楚女士向读特新闻记者坦言,给孩子报研学游的本意是孩子马上要进入高三紧张的复习阶段了,想让孩子去北京开阔一下视野,结果却问题百出。
同样给孩子报名某国外高端研学游的王女士也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通过几位一同前去的孩子描述,这次研学不仅每天要六点起床,承诺的其中几个研学项目则变成了商场购物。
机构散漫的管理制度更是让王女士每天都不能知道自己孩子的准确位置。王女士向记者表示,“以为多花点儿钱出国可以增加孩子的体验感,但回来以后几乎每个孩子都在抱怨身体吃不消了。”
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围绕研学游出现的价格虚高、游而不学、货不对板、减少行程等问题层出不穷。
千亿研学市场引数万企业入局
近年来,中国研学游行业需求旺盛,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791亿元,同比增长21.9%。随着中国居民对研学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8年,中国研学游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据《第一财经》去年报道的数据,研学游的价格是同等路线普通旅游团的2到3倍,毛利高出20%到50%多。这也让很多企业看到了研学市场的巨大利润。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国内现存研学相关企业3.49万家。2023年全年注册相关企业2974家,同比增长76.81%。
新东方多年前就开始布局文旅产业,近年来,新东方文旅的声量越来越大,文旅业务不断扩容。其季度财务业绩报告显示,新东方在50多个城市开展了游学和研学营项目,其中中国前10城市贡献超55%收入。
2024年3月,张雪峰也宣布自家研学游产品开始预约,并在9天内连续成立2家旅行社。随后在5月初上架“峰行万里菁英研学营(苏州篇)”研学项目,该产品一度因定价较高引起社会关注。
除此之外,万科和碧桂园等地产企业近年来也纷纷布局教育及研学市场,打造文旅融合项目吸引消费者。
把学生当成韭菜?研学行业急需规范
读特新闻记者通过研究市场上的研学产品发现,一些标着研学项目的产品在定价方面天差地别。在北京5-6日的研学游产品中,同样是不包含交通当地参团,有些项目标价1672元/人,而有些私人团则能达到9141元/人。在国外研学项目中,价格差别更大。
读特新闻记者从多位陪同孩子参加研学游的家长处得到的反馈来看,研学项目的导师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多数所谓“导师”并没有教育从业经验,甚至有些是假期兼职的学生。
此外,在某些研学或旅行机构提供的格式合同中,也存在一些不公平的条款,这些条款可能会将财务损失和人身伤害的全部责任推给学生和家长。如果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安全问题,这种条款可能会使得维权过程变得复杂和困难。
深圳一所研学教育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研学游而言,最重要的是“学”,在旅游的同时达到教育目的,让学生知行合一。
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市场上许多研学团价格明显“虚高”。“有些机构只是披着‘研学’外衣的旅行团,与以往的跟团游没有区别。”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连续发布旅游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谨慎参加研学游、警惕非法“一日游”、不轻信社交媒体“种草”信息。两部门建议消费者,警惕虚假宣传,谨慎报名研学游。
根据北京市消协二季度旅游消费调查显示,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在线旅游平台,在实际信息呈现上都存在较大感知价值偏差,表明平台信息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导致“看上去很美,实际体验感觉落差大”,建议消费者莫轻信社交媒体内容,在考虑景点、网红景点时多看“差评”,少刷“种草”,以免拉低整体行程的满足感。
研学游热潮背后,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问题不断浮出水面,一些家长开始对研学游的高价格和实际教育价值表示担忧。研学旅行本应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宝贵机会,乱象的出现却让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和规范行业,才能真正让研学旅行回归教育本质,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助力。